我們每個人的習慣往往很難改變的,然而要想去看更大的世界,去早一些尋找人生的真諦,必須要突破習慣,超越自我。
很多人生的錯誤的決定,是我們需要經歷多少后才能醒悟的。比如我們不能和一個不值得愛的人苦苦糾纏一輩子,但許多人出于習慣,卻不愿意分手。他們在爭吵中,壓抑中,不愛中一地雞毛般地過了一輩子,最后人生的盡頭時,突然發(fā)現必須像好萊塢老影星嘉寶一樣感嘆:“我這一輩子都白活了。”
比如我們不能為了一套貸款高額的房子束縛了自由之身。但許多人出于習慣和安全感等,卻身陷房奴的不自由之中。他們?yōu)橐惶追孔樱チ穗S時遠走的沖動,失去了為理想而盡情活的熱情,最后人生的盡頭時,也要像嘉寶一樣感嘆,為了一套毫無生命力的房子,這一生都白活了。
比如為了一個不喜歡的工作,而感覺不到快樂。但同樣出于習慣和一旦離開的恐懼,便日日重復下去。直到年華老去,激情缺乏時,才發(fā)現青春的沖動已經遠去。
我非常的敬佩那些智者,可以一眼望到人生的很遠。他們不被迷霧所籠罩,知道自己的所要,然后快馬加鞭而去。
然而,更多的平凡人卻需要在習慣中,在缺乏常識的短見和畫地為牢的束縛中,讓生命的許多美好光陰白白流逝。直到有一天突然開悟,可是人生已經蹉跎。
這時候大概才發(fā)現,如果我們早些明白,我們本來可以避免少走多少彎路,少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
我看見那個賣煎餅的攤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在樓下買煎餅。風霜雨雪之天,他沉浸在每張煎餅賺五毛錢的樂趣中。
我想,他有過渴望改變命運的念想和沖動嗎?還是他在習慣中已經覺得所有一切理所當然?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情愿安逸,不愿折騰。于是,就像那個經典的陜北放牛娃的故事——放牛是為了什么?為了了娶媳婦,娶媳婦為什么?生娃娃。生娃娃為了什么?為了有人放牛——一代一代人在習慣中安逸不求思變。
看到報道說,美國人一輩子在不停的折騰,不停的換車,不停的換房子,換工作,有些甚至不停的換老婆(當然這不可取)。媒體批評這是浪費各種資源的表現,我想這可能正是美國式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每一次走出慣性,眺望嶄新世界的過程中,生命獲得一種更新的自我發(fā)現。
比起折騰的風險,沉浸在習慣中,其實才是更大的人生風險。
那些成功的人物,都愿意折騰。
很多人不明白,王石巨富無比,早就可以安心在家享清福,為什么還要一會兒去爬珠峰,一會兒去南極考察,不斷折騰自己?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需要在這種突破安逸的習慣中,獲得更大的氣魄和看生活的視野。決定人生高度的,是思想,胸懷和視野。放牛娃一輩子只看到自己的山村,在他眼里世界就是那個山村;賣煎餅的看到只是每天每售出一個煎餅五毛錢的收入,還能把煎餅賣成必勝客嗎?他可能想都不敢去想。
在那些成功人物的眼中,最不能允許的大概就是在習慣中不斷重復。習慣會害死人,會讓我們在情懷中,失去開悟和發(fā)現的機會和能力,去張望更大世界和更新奇的勇氣。成功人物的折騰背后,其實反映的就是在改變和重組的機會中,獲得靈性的發(fā)現和啟悟,走上改變人生的真知道路。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