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講一個前幾天看過的故事。
他是個公司職員,和一個分公司的女同事關系不錯,屬于聊得很好,性情相投的那種普通朋友。
有一次他隨手幫了這個女同事一點小忙,事情不大,但女同事很感激,表示下次來要給他帶好吃的回報一下。
果真,沒幾天,女同事來了,帶了一大包吃的,是從她老公與人合伙開的飯店要的菜,七八樣,量很大,看得出還都比較有檔次。女同事很大方,招呼他和同事一起吃,然后有事提前走了。
他和同事一起分享了美味,同事們都說味道不錯,之后女同事打電話,問他味道怎么樣,他說,“我覺得都不太好吃,別人覺得還行。”
當時女同事并沒太大反應,只是淡淡地說:“會不會是因為拿過來有點涼掉了,以后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他以為事情就算過去了,但是后來女同事再來他這邊辦事,對他態度明顯冷淡了不少。他聽到另外的同事私下說,女同事背地里對他頗有微詞,因為她特意繞了很遠的路去飯館里點菜,又都挑的好菜點的,沒想到他居然說全都不好吃,心里挺不痛快的。
可他真的不覺得自己有錯,不好吃就是不好吃,怎么就不能說了呢?難道作為被答謝的一方就沒有客觀評價的權利了嗎?
別人說他情商低,他不承認,認為還是女同事太玻璃心了,自己只是比較直,心里是感謝的,只是喜歡實話實說而已。
他看不到,在這件事情中,菜的味道如何并不重要,是不是合他的胃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只需要回一句很好吃,就可以讓女同事知道自己收到了她的好意,大家可以皆大歡喜。
可是他偏不,偏要做一個耿直boy,“我覺得不好吃。”
②
有一次我出差,有位朋友讓我幫忙帶點東西回來。我按照他給的電話,找到聯系人,本以為是個小件東西,結果是一個死老沉的鐵盒子,我一路上拎得手都快抽筋了,才算把東西帶回來。
他不方便來我這拿,我還體貼的給他送到家樓下,他下樓取,打著哈哈對我說:“這次我就不請你吃飯了,反正你也就是順路拿一下而已,也不費什么事。”
excuse me,不費事?大哥,你自己掂量掂量這分量,難道我是神奇女俠嗎?
其實我這個人非常好說話,你就說句辛苦了,麻煩你帶過來,客氣客氣,就完事了。我從來沒打算靠這點體力工作混一頓飯吃,結果他來這一句,我真是玻璃心碎一地。
這位朋友是圈內有名的不會說話,曾經有另外一位朋友出門旅游,他讓她給自己帶5斤當地特產,朋友帶回來之后也沒要錢,“我送給你了。”他高高興興收下,某天,在飯桌上,當著很多人的面,他突然來了一句,“上次我托你買的那5斤特產,我回家一稱,少了半斤。”
朋友當時尷尬癌都犯了,不知道的還以為她給人帶東西貪污了分量呢。她解釋也不是,不解釋也不是。事后,她找他談,“我都送給你了,你還稱什么分量啊,再說那種場合說,別人會怎么想?”
他不以為然,“我就是實話實說,確實不夠5斤,你準是在地攤上買的,被人唬了。”
朋友怒了,“你管我在哪買的,白送給你還唧唧歪歪的。”
這友誼的小船眼看著說翻就翻了。
③
有位兒媳,和公婆住在同一個小區,公婆很慈祥,每天都做好晚飯等他們回去吃,他們下班一到家就可以吃到熱乎的飯菜,然后再回自己的小家,省了很多事。
人老了,都比較喜歡講話,尤其是婆婆在家里悶了一天了,看見兒子媳婦開心,吃飯的時候會介紹這個菜是在哪里買的,如何如何新鮮,哪個菜又是怎么怎么有營養,自己用了什么方式去燒之類的。
如果菜的咸淡沒有掌握好,婆婆有點不好意思,就會為自己辯護,“我是故意燒得淡一點的,吃淡對身體好,不容易高血壓,是不是……”
兒媳覺得老人太嘮叨,也不愛接話,就聽著,不搭腔,臉上沒什么表情。
晚上小兩口回到自己家,兒子給兒媳提了點意見,說你每天晚上就是這么面無表情的只顧自己吃,是不是不太好?
兒媳承認自己有這個問題,可她就是這樣一個人,沒辦法做到虛偽的夸他們。
兒子說我們每天都能回到家里吃到現成的飯菜,不需要自己動手燒,如果能夸獎老人一下,他們會很開心的,這不是虛偽,這是體貼。
兒媳承認老公說得很有道理,但心里還是不怎么愿意配合,因為婆婆那種態度,是把本來很正常的事情講得自己好像很厲害一樣,她看不慣,夸獎的話就是說不出來。
④
生活中這種事情挺多的吧,本來一句話就能叫人開心的事情,有人卻非要一句話搞砸。在饋贈和善意面前,依然有人不懂得回報點好聽的話,哪怕語言無需任何成本。
總有人將這一類情況歸于情商低,不會說話,其實也沒什么惡意。但所謂情商低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他們內心另有隱秘的算計。
那些不愿意感謝別人的人,是因為他們覺得一旦表達了謝意就意味著接受了對方好意,那么就變成了自己欠對方人情,而不夸獎,或者貶低自己所得到的東西,才能讓自己不占據下風,不必背上人情債。
還有的人,不愿意贊美別人,是因為感覺到被比較下來了,比如兒媳不愿意夸獎婆婆做菜好吃,買菜辛苦,她介意的是同樣身為主婦,婆婆能做到的她做不到,她心里不舒服,“難道要承認你很厲害嗎,我偏不說。”
不會講話的人很喜歡打著我很正直、我不擅長撒謊、我一點都不虛偽的旗號來為自己辯護,這樣就不必面對自己內心的這些怯懦。
而真正的真相是,他們沒有勇氣接受美好,得到幫助和善意反而讓他們感覺有一點不安,然后心里的躊躇曲折反應在語言上,他們用語言抵擋好意,也消減好意,最終成了一些叫人失望的朋友和親人。
能準確表達善意,肯真誠贊揚別人的人,都是內心有能量,心態不扭曲的人,就像陽光一定要穿越筆直的通道,才能投射出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