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個好人,周到體貼聰明能干。
年輕時離異,一個人撫養女兒長大成人。女兒成家后,因為男方家境不好,她用畢生積蓄為女兒付了房子首付。按說這樣的岳母應該格外受到愛戴與尊重,然而女婿討厭她,女兒也不站在她這一邊。
我為她感到不值。直到有一天,與她女兒一起飯。女兒說起母親與丈夫的矛盾。“我媽確實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但無論什么事都能扯到這房子是她買的,其實我們也很不舒服。”
女兒對她的評價是:好人,但嘴巴討厭。
中國傳統的刀子嘴豆腐心,就是做了好人以后覺得自己沒得好報,要在打擊與謾罵中撈回來。
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
好人有時候會顯得沒分寸,甚至持善行兇。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朋友介紹她的同學給我。“她人特別好,很會照顧人。”朋友說。
她果然很好。去機場接我,幫我訂酒店,詳細詢問我的行程。我想上樓休息,她說她回家。結果我下來的時候,發現她一直等在酒店大堂里。我當時既感動,又有負擔。更讓人驚訝的是,她遞給我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在每一個行程空白點都幫我安排好了活動。
“有些地方我去過。”我小心翼翼地說。“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有我陪你,肯定玩得不一樣。”她把那張紙塞到我手里,叮囑我注意時間,她會準時在樓下等我。
我是一個最怕出門帶東西的人,她一再建議我買土特產,我都婉拒了。到最后一天,她拿著一大袋土特產,讓我帶回去。拎著大包小包登機的時候,我真的有點怪她,同時又不斷自責,覺得不應該埋怨這么好的人。
她用自己高大完美的形象,顯出了我的“小肚雞腸”。
然而,過度的關心的確是一種干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可以隨便施于人。
后來,我與她聯系不多。朋友一次酒后失言,說她埋怨我冷漠,不通人情世故。
大多數好人,無條件地付出,表面上不求回報,其實他們需要的是一份很重要的回報:希望你親近他、關注他、尊重他、表揚他,甚至愛他。好人什么都不缺,缺的是情感上熱鬧,而這份回報,恕我沒有辦法給予。
我喜歡有個性的人,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他人的想法,只有這樣的人,能夠讓我在情感上產生親近的欲望。
?
做一個好人,到底有多委屈,我也有過深刻的體會。
大學的時候,我談過一個校草男朋友。我熬夜給他織圍巾手套,攢零花錢給他買新年禮物,用小酒精爐悄悄做飯給他吃,他沒課的時候,我翹課跟他去約會,我沒課的時候就陪他去教學樓上課。同寢的女生說從來沒有見我對誰這么好過。
人終究沒有那么高尚。雖然在心里對自己說過一百次,對他好是無怨無悔,吵起架來還是說人家狼心狗肺。
那兩年,我特別脆弱,也特別容易傷心,情緒就像拍皮球,一會天上一會地下。我曾經以為是特別愛他才會這樣,分手的傷口愈合以后,才發現,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付出與壓抑,讓我從俏黃蓉變成了穆念慈。
在那場感情中,我太想要做個好女友,甚至穿起高跟鞋去討好他,走在櫻花大道時崴了腳。我的怨氣在討好中不斷累積,全都寫在臉上。
多年后再見,他說:“你比大學時明麗很多。”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對人好,可以贏得認可與尊重,但若想贏得親密,只有一條路——真實和敞開。”
如果對人好,自己卻充滿怨氣,可能連認可與尊重都得不到,只能收獲別人的敬而遠之。
?
無論是真心喜歡一個人,還是真心愛一個人,甚至只是想在社交中顯得更重要,無條件地做好人,都不是最佳的選擇。討好型人格的問題是,很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對誰都好,所以你的好,不值得珍惜。
當有一件事情無法滿足對方,對方就會生你的氣。因為你的人設就是大好人,從不拒絕別人,一旦超出這個人設,會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你答應了一百個人,卻拒絕了我,這種傷害誰能忘得了?
無怨無悔地做好人,尚會遇到這樣的風險,更別說其實在我們心里,多少會對自己的付出有所期待。
好人缺乏人格魅力,容易被忽視,這時候,你就會抱怨。于是,你的好與你的嘴互相撕扯,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怨婦或怨夫。
做一個討厭的壞人,是理所當然,做一個討厭的好人,卻是可悲可嘆。無論什么時候,當你想要對別人好,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委屈,有沒有犧牲自我利益,其次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作為成年人,自己解決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遠遠超過被喂飯的舒適感,何況如今的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走出舒適區才有新天地。
真朋友好愛人,不是把對方養成軟體動物,以被依附為樂,而是給他力量與鼓勵,幫他想辦法出主意,讓他成長成熟成為大樹。
任何人之間的交往,都是以離別為目的,陪伴我們最終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寬容豁達,是自己那顆不屈不撓的靈魂。不要總想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好人,而是多想想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主角吧。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