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聽廣播,聽到一個訪談節目。女聽眾打進熱線,向主播提問:“我老公這個人脾氣很壞,還家暴,我跟他實在過不下去了。可是一想到離婚,我又心疼小孩子。不要孩子,我做不到。要孩子的話,我一個人又養不起,你說我該怎么辦呢?”
我正同情著這位哭哭啼啼的女聽眾,主播說話了,她把打電話的這位聽眾狠狠教訓了一頓,大意就是說她的問題根本不是老公太壞,而是不能自立自強,懦弱無能,所以才喪失了一個女人的尊嚴。
主播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女聽眾不時抽泣著附和說是。我想,放下電話之后這個女聽眾會怎么樣呢?沒文化,沒背景,放不下孩子的她真的會逆襲成女強人嗎?我想大概不會,她依舊會舍不得她的孩子。
唯一的改變是,在未來不幸的生活里,她除了委屈,還增添了無窮無盡的自責和慚愧。
當再次接受老公拳頭的時候,她可能會想,都怪我太沒用,才賴在這里不走。
這樣振振有詞的人生指導,對她的生活毫無改善,反而讓它更糟糕了。
女強人自然很好,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而且能夠去當女強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她本來的樣子。
上個世紀,奶粉廠家為了開拓市場,瘋狂制造理論,使那時的人們相信,母乳喂養是粗俗的,低下的,只有為寶寶購買高檔奶粉,才能做一個好媽媽。
直到后來國際衛生組織出來澄清,人們才逐漸回歸母乳喂養。
這樣類似的事情其實很多。
我的室友小時候一度自卑,僅僅因為她的胸部比同齡人發育早了兩年。
小伙伴們用各種奇怪的理論嘲笑她,她只得學花木蘭,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布條裹胸。
那是一段痛苦的回憶,她說,她在很長時間不敢抬頭挺胸,不敢大聲說話,也不敢跑步,因為她透不過氣來。
更要命的是,她在很長時間都以為自己有錯。
我們有時候為了迎合他人,對自己過于苛刻。
我認識一個女孩,一米六幾,剛剛到一百斤,可是每次照鏡子,她都埋怨自己太胖了。
聽她說了幾次之后,我才明白,她不是矯情,她是真心覺得自己太胖了。
我說,你不胖啊,你挺瘦的。
瘦?她把一張賣衣服的廣告放到我鼻子底下,指著麻桿兒似的女模特,說,看到了嗎,這才叫瘦。
我還有一個朋友,對自己的皮膚很不滿意。在我看來,她的皮膚紅潤可愛,是很健康的好皮膚。可是她想要的,是那種晶瑩剔透吹彈可破的璀璨肌膚。
不止年輕人對自己不依不饒,老一輩也慣于此道,比如我阿姨,每次看到趙雅芝和劉曉慶都要自怨自艾,你看人家,同樣是五六十歲,臉上一點褶子都沒有,唉,我怎么就老了?
每個人都想做到最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最好。
即便你在這一方面做到最好,你也難免不在另一方面差強人意。
我和朋友一起喝茶,期間談到心理學,朋友問我,你說社交恐懼癥該怎么辦呢?我一聽敲門聲就心慌。
自從選了心理學專業,不少朋友用半開玩笑的語氣拿這癥那癥來問我,心理學上提到的所有癥狀,我的朋友幾乎都得了一個遍。
可惜,心理學有有好多流派,什么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學說,就像金庸小說里的各大江湖門派一樣,而我是哪一門下的呢?那時同學笑稱我是“無為主義”。比如剛剛人家問的問題吧,我會說:社交恐懼?沒事兒,不用糾正,貓不會游泳,狗不會爬樹,它們也都好好的呀。
一直以來,我相信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以最終我沒有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行業,因為我覺得自己很難勝任。很多時候,我寧肯讓我的來訪者相信自己的內心沒毛病,也不愿去觸碰他們的內心。
我不知道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才是正確的,是好的,是我們應該有的。
無論是性格、能力還是心理狀態,我們都有讓自己不甚滿意的地方,給我們帶來痛苦。
有個化妝品的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它說:“你本來就很美。”
然而很多人覺得這是句謊話,因為自己明明就不美。
在美國,17歲的少女麗茲維拉斯奎茲無意中點開一個名為“世界最丑女人”的視頻,而視頻中的女人就是她自己。
麗茲患有罕見的疾病,身高1.57米,體重從未超過27.3公斤。她形容枯槁,每隔15分鐘就要進餐一次,被人們稱為“骷髏女孩”。
不僅如此,麗茲在4歲時右眼變得混沌,失去了一半的視力。這個長相怪異,需要不停吃東西的獨眼女孩,要生存下來非常不容易。
那個叫做“世界最丑女人”的視頻在當時約有400萬觀看次數,許多人對麗茲惡語相向,留下不少惡毒評論。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麗茲沒有跟他們對罵,反而以“世上最丑女人”在視頻網站上建立自己的頻道,以其自信的態度迅速圈粉30余萬,她還出了兩本暢銷書和一個紀錄片,用自己的故事影響了很多人。
麗茲用事實告訴我們:即使你是世界上最丑的女人,你也能活出屬于自己的美麗。
如果和他們的比較讓你覺得痛苦,你不如學著悅納自己。
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給自己一個擁抱,說,我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
千萬不要和別人一起欺負自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