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煩惱從某個特殊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場有關“無私”和“自私”的自我搏斗。
當你的丈夫翹著二郎腿一邊舒服窩在沙發里,一邊命令你端茶倒水擦桌做飯的時候,你的“無私”告訴自己身為一個好妻子,即使辛苦勞累了一天,也應該為家人做一頓暖心的晚餐。
當你的老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打通電話告訴你這個任務必須在今晚十二點之前完成時,你的“無私”告訴自己身為一個好員工,你必須在任何時間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務。
當你的父母在志愿表上“都是為你好”地抹去了“中文系”、“藝術系”,而強行換成了“計算機”和“經濟”的時候,你的“無私”告訴自己作為一個好孩子,你必須聽媽媽的話。
但是在你聽話懂事或者勤勞能干的“無私”背后,這么做并不能讓你開心。
這些強行扭曲自身意志的事情像枷鎖一樣束縛著你的生活和自由,因為你內心的“自私”一直在嘶吼——憑什么?!
所以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最常見卻無法得到解決的問題——所有的委屈都是自找的。
如果一個人果真無私到能夠從犧牲自己、服務他人的做法中獲得快樂,他根本不會計較不公平和憑什么;
如果一個人果真自私到內心只裝得下自己,他也不會有什么煩惱,因為他根本不會允許自己受一點點委屈。
02
可是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并沒有那么自私,也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無私。
我們的苦惱就在于:
我們一邊假裝無私地委屈著自己,一邊在內心自私地替自己鳴冤;
一邊屈心逆志地扮演著好伴侶、好員工和好孩子,一邊忿忿不平地喊著憑什么;
一邊順從地付出著并犧牲著,一邊不甘心地自憐著并痛苦著。
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呢?你完全有理由更自私一點。
美國的心理學博士大衛·西伯里在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中提出了“高尚的自私”的概念:
他認為現代人最大的苦惱,在于迎合和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方式。
當然他崇尚的“自私”的概念,并非只知道滿足個人私欲的極端的自私,而是一種更強調自由和自我存在方式的“自私”,以免自己淪為他人實現目的的工具,或者成為一個失去自我只會順從的可憐蟲。
03
其實我們只需要認清楚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所有裝出來的崇高和無私最后都會以最自私的形式崩盤逆轉。
一個長期任勞任怨的妻子,終于在某一天怒不可遏地將茶水潑向了一臉無辜的丈夫;
一個忍受了女友成天遲到的男生,終于在某一天把不知所措的女孩一個人留在了空蕩蕩的街頭;
而那個被迫更換理想的小孩,終于在某一天把一張退學通知單寄回了家里……
今天強撐的懂事和理解,都為明天更深的不懂事和誤解挖下了大坑,只是當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跌進坑里的時候,傷害已經無法彌補。
別以為假裝無私的時候受傷的只有你自己,那些被你假意無私對待過的人,很可能在長期的縱容或者溺愛中,已經將某些超越原則的事情視為一種習慣或者常態。
他們在這樣的常態里開心生活并習以為常,一旦你的犧牲和付出停止,他們的心態和生活格局也會發生嚴重的震蕩:
那個已經把遲到當成習慣的女生,在下一段戀情中將失去那份“天經地義”的權利;
而那個被媽媽溺愛呵護的孩子,在集體宿舍里無論如何都想不通為什么宿舍的衛生要自己打掃。
過往的崇高會變成明天的負擔,所以在披上無私的高尚外衣之前,不如先問問那個自私的赤裸身體,你真心愿意而并不委屈嗎?如果不是,請自私地說不!
教會自己合理的自私,適當地維護自己內心的感受,實際上是一件對自己、對他人都負責任的好事。
04
說到底,希伯里教授所說的自私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關注自我、回歸自我的藝術。
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夠幫助人們意識到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一方面因為以取悅別人為開端的行為最后都會以惹惱別人為收場,通過取悅維持的關系吹彈可破;
另一方面,取悅別人帶來的自我壓抑會讓自己變成一個無趣之人。
想想誰會喜歡一個整天研究如何讓別人高興而失去個性的人?
誰又會覺得取悅的嘴臉很可愛呢?
所以我們與其在取悅別人的過程中得不償失,不如更多地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增強自己的吸引力。
當然,自私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宣揚的美德,只是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
即使那些真正發自內心愛我們的人,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為我們的自由設下牢籠。
一旦我們在任何的人際關系中過分地迎合和依賴他人的方式和思維,勢必會失去自我的感受和看法,進而失去了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
所謂叛逆,不過是人們面對不斷被異化的壓力時,做出的最簡單粗暴的行為。
而所謂的自私如果掌握好尺度和一定的藝術,就能夠最大程度地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既溫和堅決地拒絕了外界異化的壓力和種種可能的不適,又能夠直面內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這個世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自我感受之于人的強大影響,沒有委不委屈,只有愿不愿意,沒有不求回報的無私,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
想要獲得幸福,第一步就是正視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與其自尋煩惱,不如聽聽“自私”的聲音,勇敢說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