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諒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體諒需要相互溝通,體諒需要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人與人之間體諒,多么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寬容和體諒。懂得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相互信任,就是一種尊重。
孔子提倡人要做到“仁、義、禮、知、信”,就是告訴做人的基本原則是自身修養(yǎng)好、懂得尊重別人、講禮貌、講誠信。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懂得尊重別人,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學(xué)會尊重別人的人才是一個聰明的人。
一個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tài)、平常的心境去面對所有人。一位作家曾經(jīng)說過,被別人尊重是一種幸福,能夠尊重別人則是更大的幸福,要想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懂得尊重別人,而尊重又是相互的,當(dāng)你主動尊重別人,給人以真誠、溫暖與鼓勵的時候,別人也將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種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
當(dāng)懂得了對別人的尊重,凡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就會理解別人的做法與行為,才會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懂得了尊重與理解,才能在言行上表現(xiàn)出寬厚與仁愛;才能在紅塵中尋找到一席溫馨與寧靜的心靈空間;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擁有摯愛的親朋;才能讓身邊的人感知到你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生活原本就是和諧的,當(dāng)我們懷有一種寬厚的心態(tài)去理解他人、擁有一腔真誠的胸懷去尊重他人,我們同樣也會得到他人的敬重與理解。
那么,做人應(yīng)該擁有一顆體諒之心的人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擁有體諒之心的人,應(yīng)該做到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的實質(zhì),就是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chǔ)——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換位思考,是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沖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思考方式。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chǔ):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lián)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chǔ)。它即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guān)愛!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chǔ)——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換位思考,不是隨便說了就算,真正的換位思考,要建立在良知之上,要建立在正義之上。
擁有體諒之心的人,應(yīng)該做到和諧相處。搞好人際關(guān)系是一門藝術(shù)。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的學(xué)習(xí)和實踐、才能臻于嫻熟。希望你能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作一個自我分析,從而沖破自我封閉的籬笆,虛懷若谷,去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很講究的:和得來的就來往,談得來的就交談,反之則互相排斥,不相往來也不交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這種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成為朋友的,也有因為相處不好而成為仇人的。
在生活中,一個善于體諒他人感受,多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的人,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的。同事、朋友相處,不能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應(yīng)當(dāng)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約束過于個性化的言行舉止,自覺維護公共環(huán)境和秩序。這樣可以減少摩擦,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如果每個人都我行我素的話,必然搞得一團糟。
要想獲得別人的幫助,你就要帶著真誠和熱情去幫助別人。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誰都會難到暫時的困難,誰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如果你幫助了別人,自然地別人也會反過來幫助你。而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會體驗到施助的樂趣,給予的同時得到了快樂。而互幫互助會使你和人們之間平添幾分友愛與和諧。
擁有體諒之心的人,應(yīng)該做到寬厚待人。體諒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只有學(xué)會體諒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諒解需要寬大的胸懷,心胸狹窄的人一輩子都不懂如何體諒別人。體諒他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人與人之間,多么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寬容和體諒。高尚的胸懷,并非一定要在轟轟烈烈的壯舉中才敞開,平凡的小事里,也能把愛灑向人間。
只知道讓別人體諒自己,而不知道如何去體諒人的人,他是可憐的,也是不幸福的。我們相信,每一個有壞處的人,都有他值得人同情和原諒的地方。這一個人的過錯,其他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當(dāng)你做錯事的時候別人不體諒你,你是什么心情,換個方位思考,當(dāng)別人做錯事的時候你不體諒他,我相信他的心情一定和你做錯事的時候別人不體諒你的心情一樣。體諒了以為別人帶來開心,也可以為自己帶來幸福。
擁有體諒之心的人,應(yīng)該做到設(shè)身處地。體諒別人的處境和感受,只有滿懷善意才可能做到設(shè)身處地,超越自己的主觀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對方的心情,理解對方的行為。站在對方的立場,使他認為你把他的事當(dāng)成自己的事一樣,這就是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魅力所。在人與人交往時,應(yīng)學(xué)會以善良之心理解人、關(guān)心人,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遇事要經(jīng)常想一想,假如這件事發(fā)生在我身上,我會有什么感受?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我就怎樣對待別人,我不愿意別人這樣對待自己,我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做一個知情懂理,品德高尚的人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zé)。
由此可見,凡是設(shè)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不僅于人有利,對己也是有益的。能使自己和別人的心靈溝通起來,增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設(shè)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則。
一個人于是能否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反映出其道德修養(yǎng)的高下、道德自律性的強弱。一個道德修養(yǎng)高、道德自律性強的人,遇事總會設(shè)身處地地為親人、朋友、同志或群眾想一想。凡事都要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是通過角色互換的心理體驗,更好地理解他人,體諒他人,表現(xiàn)了對人的尊重和愛護。
擁有體諒之心的人,應(yīng)該做到將心比心。中國有句成語,叫作“將心比心”,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人們經(jīng)常想到“理解”這個詞,每個人都渴求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需要理解的心呢?就是說理解別人和被別人理解確實是不容易的事。而“將心比心”則是理解的最好前提,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將心比心,要遵循的原則是:“廣結(jié)善緣,斷諸惡緣,自凈其意,付諸行動”。將心比心就是理解和包容。寬容與理解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相信人心換人心,世間有真情;相信心與心的感應(yīng),更相信播種什么就收獲什么。
將心比心,好說難做。難在真正將心比心,難在真正換位思考,難在真正付諸行動。如果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大家就會幸福許多,一切關(guān)系也就都融洽了。
生活是門藝術(shù),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守好自己本位的同時,多多給予他人關(guān)愛和理解,那么快樂和希望就會象陽光一樣照亮和溫暖我們的生活。人生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寬闊的,如果在與人交流時能保持將心比心的立場,相信我們的人生道路就會是一片光明。
熱門專題:- 评论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