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自利的不同方式
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經濟人都會理性自利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多人以此作為抨擊“人性善”的論據。
自利是正常、正當的人性,但是也有不同的實現方式。現實既存在百年老店、工匠精神的傳承,也還有“關中辣椒”模式:偷奸耍滑坑人式自己作死……這些同為利益最大化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的不只是道德水準,也還有眼界格局。
有種說法很傷人:窮人最先放棄的是形象。短視現象確與窮人思維有關,但并不限于現實的窮人。不少商人就是極度短視疊加極端自私,只盯著鼻尖上那點蠅頭微利,全然不顧吃相,貪得無厭;不管長遠,竭澤而漁。
眼光短淺者,只知道急功近利;眼界高遠的,才懂得兼顧利他。當然,利他的結果,最終還是利己——或物質收益,或精神滿足。且不說德行與風度,大凡有點頭腦,考慮一下綜合利益長遠利益,何至于愚蠢到鼠目寸光?
75
儒家的義利觀
孔子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老夫子誠然重義輕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不然何來“自行束”之說?
《論語》記載的“子貢拒金”和“子路拒牛”,都對應得之利,作出了清晰的表述。古典儒家并不迂腐,不會設定、要求民眾做好事不圖回報。所謂“君子羞于言利”,實為后世儒生的狗尾續貂。
76
?資本的逐利性
阿D微言:資本本是中性的,為何對資本生出那么多恨來?
老莊回應:資本應當是良性的。它是社會財富積累的形態,對于保障就業與稅收、發展社會經濟都具有決定性作用。不然,各級政府為何要將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最為重要的舉措?
資本逐利也是問題嗎?逐利是市場經濟的特征,任何企業的經營管理,都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否則,從企業到社會,都無法良性發展。
資本不是只有逐利性,也不是只有建設性,而且還有福利性。美國規模巨大的公益捐款,包括比爾蓋茨們的“裸捐”;國內改革開放后興起并大幅增加的公益、救災捐款;當下為了共同富裕強調的第三次分配……這些都是資本公益性的明證。
仇視資本的現象,應該摻雜了人們仇富、敵視老板的心態,主要還是對勞動價值論、皆級豆爭說等等存在不當的認知。
77
內需不足的原因
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內需不足,即居民消費、市場需求的不足。這種不足,不在于潛在需求,而是在于有效需求。換個說法,居民不是沒有實際需要,只是沒錢消費。內需不足,原本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5。據相關機構統計,國內現有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約6億人,2000元以下的有9億人。這種低收入的形成,不只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分佩不宮也是重要原因。
……
據此而論,現實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就不止是弟叁次分佩的問題,更要十分重視從一、二次分配入手,解決政赴稅賦過重、公共只出過高的問題。
78
理性自負的沖動
烏脫邦的沖動……
大月進的沖動……
79
美君服從的對象
老莊微言:……
80
法治德治的關系
此類說法甚多:《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東西方存在的差異能夠讓世人看到什么?》——且不說治國只能“依法”,“以法”還是人治概念。東西方真正的差異,并不在依法還是以德治國。
中國法家也推行法治,且是嚴刑酷法。法家與西方法治的關鍵不同,不在于是不是“依法”,而是在于所“治”的對象:法家是全力整治老白姓,法治是重在約束公全力。
以法治為基礎……法與德其實是可以良性互補的。在缺乏信仰之地,強調德治并不為過。有德無法,有法無德,都不可能是文明社會。
81
儒表法里的要害
不少人都認同: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其實不在儒表,而是在法里。
然而,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人反傳統文化很極端,對秦制卻是缺乏批判精神。即使魯迅這樣的“極端西化派”,罵儒家罵得很厲害,也還為秦始皇說過很多好話。這種現象,確實值得認真反思。
82
衡量對錯的標準
網友詰問:現在判定是非,哪有什么標準?
老莊答曰:不同人確有不同的是非標準,所以才會爭吵永不休。廣泛接受的標準,應當是譜世架值。至高無上的權威,大概只能存在于宗教之中。
83
商鞅的強國之術
……
幗家要是沒有道義,背棄人性,不會有真正、持久的強盛。秦國強大到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然而陳勝一呼,頃刻瓦解。秦國上至皇族,下到百姓,包括商鞅自己,最終無人幸福,無法逃脫苦難、乃至暴亡的命運。
商鞅的統字術,確有穩定社會、富國強兵之效,是以“百代都行秦證至”。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歷史的關鍵,就在于前后兩場轉型。前者是從春秋戰國走入秦字,后者是1840年開始的走出情制。
84
朱明的禍幗之罪
明朝留下的遺產,不止是讓官僚士子全都匍匐于地、斯文掃地,也不止最終導致了滿人入主中原,甚至還為滿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最壞管制體系。
朱元璋以農民思維方式治國,被稱為中華文明劣化的重要推手。他抑商禁海,阻礙了工商業發展。他是對人民生活管得最多的皇帝,對官員和百姓穿衣戴帽,從顏色、料子到衣袖長度、開衩高度等,都有嚴格規定。他還規定住房面積以及各種生活細節,官員和百姓的職業也只能世襲。老爹是裁縫,兒子就必須拿針頭和剪刀,哪怕手生六指或殘疾,也別無選擇……官府管得太寬,結果只能是民眾苦不堪言、民間活力失盡。
前人痛說崖山之后無中華,對這個宋之后的漢族政權,顯然充滿了憤恨。
85
開創者與繼承者
秦始皇到二世就絕了香火,隋文帝因楊廣而黯然失色。漢朝要是沒有文景之治,漢高祖開創的基業,又將是怎樣的走向?
唐太宗雖然不是、卻并不遜于歷代開幗惶帝。如果沒有貞觀之治,大唐會不會如前朝那般短命?能不能有盛唐的繁華與輝煌?晉朝隋朝也曾一統天下,好像并不見有什么偉大的開幗之君。
歷史上改朝換代,蒼生總是禍福難測。打江山固然非雄主不能,卻只是一家一姓之福。能將國家治理得海清河晏、百姓富足,才真有彪炳史冊之功。
當今很多人在紀念鄧公。應該相信歷史,越久遠越能彰顯小個子確實很高大。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