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說的是廉頗不滿于藺相如的地位高于自己,總是在背后詆毀他,但藺相如以國家危難為重,不計較個人私仇,對廉頗的行為回避、容忍。后來廉頗也知道錯了,找藺相如“負荊請罪”,于是兩個人重歸于好。這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美談。
什么是寬容?過去我們覺得藺相如這就是寬容,宰相肚子里能撐船,這是我們學習的典范。但我們仔細想一下,政界官場上涉及太多的利益紛爭,如果對藺相如的做法簡單歸因為他寬容,這未免也太過浮夸、太過表面。換現(xiàn)代人來說,如果我們生活工作當中遇到有人在背后詆毀我們,嚼我們的舌根,難道我們要一味地忍受,任由他們欺負我們嗎?忍受完了還勸誡自己要寬容、要大度一點,就這?
其實是這樣,寬容指的并不是無腦的去原諒別人,無腦地去忍受別人的欺負,寬容指的是心里能容納“無心之過”。
什么叫“無心之過”呢?如果你點的外賣被超時送到,請你一定不要遷怒于外賣小哥,因為這不是他故意的,這是外賣平臺的“無心之過”。
如果在工作中,領(lǐng)導說了一些你的問題讓你覺得委屈、不舒服,請你一定不要怨恨或者報復你的領(lǐng)導,因為領(lǐng)導也不想這樣,這是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的“無心之過”。
如果你的朋友或伴侶經(jīng)常遲到、不守時,讓你感到無奈或生氣,請你無論如何不要對他釋放壞情緒,因為他也不是有意為之,這是他的“無心之過”。
既然有“無心之過”,那一定對應著有“有心之過”。如果有些人是擺明了故意欺負我們,我們絕不能一味忍受,因為那些你心里積攢的負能量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它會讓你變成一個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孤僻的人,到最后你一定會選擇報復,選擇背后詆毀,選擇爆發(fā)……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他人的“無心之過”,面對這些行為我們會憤怒,會不滿,會充滿負能量。這些負能量請你一定不要“遷怒”,因為“怒”通常都會被你遷移到“壓力源”小的地方,比如你伴侶身上、你父母身上、你孩子身上、你寵物身上、甚至是路邊的樹身上……
有一個效應叫做“踢貓效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板把氣撒在員工身上,員工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把氣撒在流浪貓身上,流浪貓又反回去抓了老板,又讓老板生氣,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遷怒”循環(huán)。
到此我總結(jié)一下:1、寬容不是一味地忍受,而是要提升自我修養(yǎng)來容納“無心之過”。2、面對“有心之過”,我們不應該選擇默默忍受因為壞情緒不會憑空消失,你應該懟回去,應該表達出你的疑問或不滿。3、有壞情緒時請不要“遷怒”,因為“怒”都是向“壓力源”小的地方遷移,這樣會讓你陷入“踢貓效應”的循環(huán)里面永遠生氣,始終痛苦。
有人說,就這?這不是小孩子都懂的常識嗎?對啊,就是這么簡單直白的常識性道理,我在接近三十歲的時候才想明白,而大多數(shù)人到死都還搞不明白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