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必然少不了說服的存在。巧妙的說服不會破壞彼此的交情,同時還可能增進彼此的信任感。有人認為,說服時只要秉持“有理走遍天下”的態度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其實并不盡然。有時候“言之有理”也并不是萬事皆能的,當個人情感左右理智的時候,道理再正確,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當成堆的道理已經失去作用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浪費口舌了,既然情感問題是他心中的癥結所在,那你不妨就用情感去融化他。
戰國時期,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十分疼愛長安君,當然不同意讓他去受苦。大臣們極力勸諫,趙太后表明態度:“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心里明白,派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趙太后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她過不去的是個人的感情關。因此,這時再去給她講道理無異于火上澆油。他決定從情感上尋找突破口。
觸龍見到太后以后,關切地詢問太后的飲食起居,與太后拉起了家常。本來嚴陣以待的趙太后,那根緊繃的神經慢慢松懈下來,滿臉的怒色稍微得以消解。
看到太后在情緒上已經不再抵觸自己,觸龍隨意提起了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請求太后讓他替補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其疼愛之情溢于言表。趙太后感覺找到了知音,情感的宣泄也找到了突破口,跟觸龍談話更加有了興致。兩個人居然鄭重其事探討起疼愛孩子的問題。
趙太后說自己最疼愛的就是長安君。觸龍不以為然,他認為太后最疼愛的是燕后。太后不解,觸龍說,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想到她遠嫁他國,孤苦伶仃,非常傷心,而且無時無刻不想念她,雖然如此,為了她的長遠考慮,在祭祀時,總是為她禱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迫切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但在長安君身上,太后卻沒有考慮那么長遠?,F在長安君寸功未立,卻有著顯赫的地位,肥沃的土地,大量的珍寶。人心難服,一旦您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觸龍感慨地說:“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后。”
趙太后明白了疼愛孩子就要為他的長遠考慮,最終接受了觸龍的勸說,替長安君準備了100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終于出動。
人是感情動物,從感情入手進行交流,多了點兒人情味,少了些說教成分,如果能夠通過情感的交融觸動其內心,就會促使對方去思索,進而理解你的苦心,改變原來的觀點和看法。
在美國某地的地鐵月臺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少年在等車的時候,不小心摔下鐵軌。此時,一輛電車飛馳而過,少年雖然保全了性命,但是永遠失去了雙手。
少年向法院控訴鐵路公司,但是不管是地方法院和最高法院都認為這是他自己的過失造成的,和鐵路公司無關。眼看著這場官司勝訴無望,少年的心沉到了谷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辯護律師最后卻使這場審判峰回路轉。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訣就是以情動人。從道理上講,官司走進了死胡同,但是當這位律師看到少年用餐時,直接用舌頭去添盤子上的食物,心中怦然一動。于是在最后一場辯論中,他動容得講出了這個場景。在場的人都被打動,法院最后判決少年獲勝,全體陪審員一致贊同。
人心都是肉長的。誰能在感情的沖擊下無動于衷呢?所以說,如果你在道理上和某人說不通的時候,不妨從感情入手,用真情打動他。
【感悟】
說服他人不在于你說了多少話,而在于你有幾句說到了點子上,有幾句說到了對方的心坎上。
給道理穿上情感的外衣,就會促使對方去思索,進而理解你的苦心。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