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可以,我寧愿無知,因為無知便可以無傷。 ——題記
有時候,我很是羨慕那些孩童,羨慕他們有這世間最澄澈的雙眸。因為無知,他們可以天真無邪,無憂無慮。可憐我已過了無知的年紀,自認也通了些事理,卻突然驚恐地發現:越是懂得,越是惶惑。
或是有時候,我倒愿是一尾魚兒,在水中盡情地暢游;是一只輕蝶,在花間蹁躚。莊子物我兩忘的境界或許于我還是在發呆時最為貼切。
我懂得,我們終是回不到從前。有人說無知使人無憂,然長大后的忘憂卻是更加可貴。我們被太多的事物左右了心情。工作的枯燥、生活的壓力,甚至孩子的成績、領導的一句指責都會輕易改變我們的心情。雖然不甘,卻是現實。
世事紛擾,無可逃避。有些人被逼瘋了,離開了這個世界;有些人遁入空門,尋求清明;至于大多數的我們得學會面對,讓自己活得開心起來。有時候并非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的苦難,而是你想的太多。你簡單,世界就簡單。
記得曾經看過一本小說,我的收獲是: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有害人之心的人害怕別人害己,唯有騙人的人害怕旁人欺己,唯有妄圖不勞而獲的人害怕他人盜己。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內心作祟。
方丈看蘇軾是一尊佛,蘇軾看方丈是一坨屎。蘇小妹告訴我們:你眼里看到的,正是你心里想到的。方丈看到的是佛,是因為他心中是佛;你看到的是屎,那你心里的就是……
崔萬志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心靈就像一面鏡子,你的心里痛苦而絕望,世界就是黑暗而丑惡;心里樂觀向上,世界就是光明而充滿希望!”
所以,朋友,請簡單而樂觀地看待生活,忘憂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