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如此發展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呢?
畢業后去面試,成為了被淘汰的分母。
別人只因比我多懂一點產品思維而被錄取,而這些入門級的觀點我在讀大學時只需讀3本書,花1小時消化即可獲取,但是我沒有。
進入外企,別人因為英語比我好,而獲得頻繁與客戶交流的機會,我只能干巴巴地看著。
而這些口語能力我在過去任何1年只要每天早晨讀點英語材料,主動練習即可獲取,但是我沒有。
甚至碰見中意的姑娘,別的男性可以變魔術去哄人家開心,我只能弱弱地說一句:“喝點熱水。”
太多人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的競爭,無論哪個領域,都已是多維競爭。
只有具備多維競爭力的人,贏面才會大,才能走得遠。
1
核心競爭力孤立無援
需要幫手的時候到了
著名天使投資人李笑來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多維競爭。
他所指的是,人的核心競爭力不應該是一個點,而是一張多點的網。
人不能只有一種維度的競爭力,而應當擁有多種維度的競爭力。
當你的核心競爭力孤立無援,它便無法發揮出驚人作用。只有用第二競爭力、第三競爭力來輔佐核心競爭力,你的核心競爭力才會展現出力量。
比如在新東方,你想教好英語,你就不能專攻英語這個點。你還得懂演講技巧、懂心理學、歷史、國際政治、最好還要會講段子、會自黑。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羅,上過他課的人都深深地迷醉于他的魔性段子。后來還被他的學生剪成視頻,帶有“羅氏風格”的英語課瞬間走紅。
老羅也立了行業標桿,甚至把這變成了一種新型教育文化。
我這幾年碰到的大約80%的新東方老師,都很幽默,口才也都好,講起段子溜溜的,都像在德云社里呆過似的。
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現象,就拿我了解的編劇行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多維的人,優勢也很明顯。
作為編劇,你不能只會編,你最好要懂點別的。
編劇宋方金在《給青年編劇的信》里也提到過:真正的好編劇,要有兩種以上的賺錢能力。
只懂劇本原理的人,寫不好劇本。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名編劇非科班出身,像六六畢業后做了好幾年外貿,王麗萍畢業后給《解放日報》跑了幾年新聞,《紙牌屋》的編劇之一曾經是白宮顧問。
2
聰明人都有耐心
發酵多維競爭與開放性思維
我曾經為某線下社群開設過一個講座,講的是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模式。
講座結束后,一年輕男人走過來和我討論了講座主題。
在對話中,男人頻繁地向我提出問題,并且拋出他的疑問,再問我是怎么看的。
那天討論完了之后,他告訴我,他是國內某音樂類APP的創始人,最近他們在開發一個作曲APP,用于私人音樂的制作和生成。
他認為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節奏對他的音樂模板制作有啟發。
雖然我一時之間沒弄懂啟發在哪里,但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他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優秀人士與普通人的思維差異:
前者是開放性思維,后者是封閉性思維。
封閉性思維的人,像一列單向度的火車,開到哪兒算哪兒。
開放性思維的人,像一臺自由運動的無人機,可以把不同信息串接在一起,生成全新的事物。
他們所做的事,就是“串接”。
他們的包容度決定了他們的事業在日后,會是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
擁有開放性思維的人,才會具備多維競爭力。
現在許多人是不是學習之前都會問一句:“學這個有什么用?”
如果你剛學完1秒鐘,就希望下一秒產生直接收益,那么不好意思,世界上99%的知識都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下一秒不會,但是下下一秒呢?
聰明人都很耐心,他們也知道知識會自己發酵并且作用于自己。
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后,你所學到的任何事情、任何思維,都有可能成為你競爭力當中的關鍵一維。
3
競爭有兩種朝向
一是深度,二是廣度
這個時代的競爭力,早已不再是競爭力本身。
我在寫個人2016年年度總結時,末尾附上了這樣一句心得體會。
如果你觀察過,就會發現這個時代的事物,都已經從它的本來面目中跳脫了出來。
原本笨拙的手機,已經智能到幾乎樣樣精通。
原本簡單的體重秤,已經聰明到可以測量體脂、水分、肌肉量、體骨量。。。。。。
原本我只想去超市買一瓶果汁,結果上面還寫了一行暖心問候:“喂,下班累了要記得喝我哦。”
這些產品思維的背后,其實都是多維競爭的作用結果。
在喬布斯之前,你不會知道手機會被添上“藝術感”這個維度。
在老羅之前,你不知道英語老師會被添上“段子手”這個維度。
在互聯網思維出現之前,你不知道產品的包裝可以有這么多的玩兒法。
我一哥們兒在美國念完碩士,回國開了家很有“學術范兒”的咖啡店,裝潢就黑白灰三種顏色。
除了在里面能聊天扯淡裝嗶,還能舉辦讀書會、商務會談什么的。。。。。。
一朋友在同濟學完室內設計,跑去做了廚師,研究什么“江南創意菜的設計”(我比較擔心他做的菜會有甲醛味。。。。。。)
還告訴我說“知識是相通的”、“天下設計是一家”,這一點我完全贊同。
說到底,競爭有兩種朝向,一是深度,二是廣度。
深度即專業能力,廣度即多維融合的能力,后者常常被人忽略。
因為普通人只想走得快,不會考慮如何才能走得遠。
他們并不理解,深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快,而廣度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