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帶我和姐姐去商場買衣服,姐姐總是要了一件又一件,撒嬌賣萌打滾兒,讓媽媽無可奈何,只好就范。姐姐穿著新衣服在鏡子前轉來轉去的時候,小小的我,拉著姐姐的衣角,悄悄地說,姐姐,姐姐,等你穿小了就給我好不好?
我忘記了很多憂傷和快樂,卻一直沒有忘記當時的心情:膽怯而不滿足。我不敢爭取我想要的,因為從小我就是懂事的小孩。我兢兢業業地學習,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落入不喜歡的專業,甚至在父母的建議下攻讀研究生。爸爸說,上高中了,該收心學習了,我放棄了繪畫;媽媽說,大三了,該提一提成績,不要貪玩了,我放棄了吉他。
你問我過得怎么樣,我只能說還好。懂事的我,在還好的學校,讀著還好的專業,拿著還好的成績,準備著下一段還好的人生。
1
你也是懂事聽話的孩子嗎?
《請回答1988》里,德善在家里排行老二。爸爸下班回家會悄悄給弟弟帶美味的冰淇淋,媽媽早上起床會給姐姐做好吃的煎荷包蛋,留給德善的只有腌豆子和因為只差三天而不得不和姐姐一起過的生日。
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我們要謙讓著。我們都以為爸媽是知道我們的犧牲精神的,可是并不是。不管有沒有能力提供,因為你懂事,他們都以自認為最合適的安排代替了你最想要的結果。
爸媽對孩子的愛是絕對的,但愛的方向卻是相對的。在一個多子女,經濟條件中下的家庭里,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懂事的孩子最省心,表現最好,也自然而然最多承擔著父母的期待。甚至某些獨生子女家庭,溺愛環境下的不良獎懲制度也會讓孩子內心不斷迎合父母。于是你成長過程中每一次選擇和試錯,都是在父母的世界觀下受到審視,一旦不符合,即受到超劑量的失望與責備,對你來說,深深的自責和難過會極力約束自己在下一次試錯中不再犯錯。久而久之,父母對你的要求越來越多,于是你的生活會和父母的定義越來越近。
2
從不敢爭取到再也找不到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知乎用戶西格先森在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小事讓你意識到了思維的局限性”時,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曾經在面包店打過工,幫忙賣現烤的面包蛋糕。
很多家長會帶著小孩子來買面包,然后問小孩想吃哪種。
當小孩說想吃面包,家長會說:面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
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說想吃蛋糕,他們的家長卻說:蛋糕不好吃,吃面包好不好?
這時候小孩是什么反應呢?
他們只是噘著嘴巴接受了。
可笑至極,你的選擇,你的感受,你的傾向,家長竟然比你更加清楚嗎?在一個幼年孩子的眼里,是的。家長的經驗和能力更加豐富,在孩子世界里簡直是神化的存在,而且孩子的屈服還會贏得“懂事,聽話”的贊美,這時候堅持自己的選擇便沒有那么重要了。
如果這些噘著嘴巴接受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其他長輩加以引導,他們最后只能成為連自己喜歡面包還是蛋糕都分不清的大人了。
于是可以左右你的人越來越多,老師,老板,男女朋友甚至普通同學。你不是一個順從的人,只是當別人給出選擇,你好像在別人的世界觀里找到了一條自己的路。
3
請為你自己自私一次
回到剛開始的例子,我曾經提出“給我也買一件吧”這樣的要求,可是卻得到了“自私”的評價。
在對外表剛有模糊認識的年紀里,我穿著不甚合身又落時的舊衣,自卑又落寞。一件小事,影響著我的想法,我的心理,甚至我的決定命運的性格。
我深知,父母并不是不愛我,也不是負擔不起另一個孩子的衣服,更不是潛意識里想要控制我。他們只是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里做出了自認為對我們最有利的選擇。可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如果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被別人規劃好的,還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嗎?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中的父母不斷要求莉迪亞,她確實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可是她終究無法實現他們的夢想。
在一段戀情里,你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科研生涯里,你也不敢告訴老師自己沒什么感興趣的;在工作中,你也只能附和別人的意見。失去了自己,你獲得了羞澀,團隊意識強,重大局的標簽。
懂事的你,永遠找不到自己,所以在不影響別人生活的前提下,請自私一些。遠離那些贊美和鄙視的符號,不要再讓任何人的任何標簽左右你。
在二十多歲還來得及的年紀里,像個孩子般用舌尖嘗遍每一種冰淇淋的口味。別人的意見只能參考,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負責。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