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這人世間行走,誰知道是個越來越樹立起對自我的信心、還是信心一點點剝離脫落的過程。于我而言,則是后者。記得在青春期的時候,寫在課程表上的座右銘是:“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為何不能是?”完全是小孩子賭咒發誓不服輸的嘴臉,覺得凡此世間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定當能做到。到了大學校園里,狂妄升了一級,變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堅信來到世間必有使命,絕不會隨隨便便、平平淡淡了此一生。直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頭幾年,雖然屢屢碰壁,但仍相信一切無非是時運不佳,自己仍是人生戰場上富有實力的選手,擁有廣闊的選擇空間和成功的可能性。
終于,走到了今天。盤點一下,覺得這一路行來,失敗的時候多,成功的時候少;而且長路漫漫,前景仍然堪憂。審視自己,發現自以為具備的能力其實并不具備,沒有修習好的“道行”似乎永遠也修習不好,許多事情上,如果以十分計數,原本就只有五分才華,又只肯付出三分的努力,結局自然可想而知。 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嘗試很多種生活,而細數下來,真正能做的事,恐怕勉強只有一樁,而且絕非個中高手。
當意識到這個自我能力的真相時,那種心境的蒼涼,真像一棵秋天的樹木。秋風勁吹之下,滿樹無謂的葉子嘩啦啦落了個精光。再沒什么可以鼓噪,再沒東西提供遮掩。一樹獨立,披滿身秋意,深知生命的創痛無奈要遠甚春風得意。
不過呢,意識到自己其實只能做一件事,倒是從此鐵下心來,把那些左顧右盼的心思統統刪除了事。知道只有把這惟一的事情做好,才能將幻滅失落的人生予以重建。 其實,人生本身就太短太短,用它來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夠的,哪兒容得那么多的枝杈去分心?詩人有云,“刪繁就簡三秋樹”,像一棵秋天的樹木一般的人生,剝離了一切的虛榮誤解,知道了自己的真實面目,逐漸學會去忠實這個面目;了解自己的基本需求,便努力去爭取水、空氣和陽光,多余的累贅,也許并不是生命所能負荷。在所有的繁花綠葉退盡之后,簡簡單單卻無比真實地存活著。這,也是一種立足之境。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