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都挺羨慕那些很淡定從容,不急不躁。我認為,無論在演講,還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和領域,不慌,淡定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
時不常問自己三件事:
一,我正在為之擔心的事情或東西,是我真正想要的,還是我希望別人知道我做過的或擁有的?
二,我正在為之擔心的這些事,五年后還重要嗎?
三,我憂心忡忡能解決這事嗎?
如果你方方面面可能的結果都想過,那么喜也不會狂喜,怒也不會沖動發瘋,難過也不會不能自拔,這不就是淡定從容?
于是,相當于問,淡定是怎么來的?
淡定,要么是表情僵硬,要么是反應遲鈍,要么是早有準備。
如果你不要表情僵硬,不要反應遲鈍,那么,你就要對方方面面都有心理準備。
這近似于一種自我訓練,一種日常練習。
比如你去演講,可能麥克壞了,可能被麥克線絆倒,可能腿抖得嚴重帶動上半身一起抖動被臺下觀眾看出來,可能……
都想清楚:
麥克壞了,跟后臺要另一個麥克,這句話怎么說?
絆倒以后爬起來先整理衣服還是先整理散落的文稿、解嘲的話怎么說?
……
然后你就不會太難做。因為心里有數啊。
設想各種可能的情況,做好心理建設,準備好應對舉措,這是需要時間來養成的習慣。
淡定從容的儀態/風度是這習慣的結果/表象。
如果想要試圖去理解一個你覺得比較淡定的人,以下兩句話可以從側面幫助你:
1.我現在明白,許多事,不是我執著尋求就能皆大歡喜。就如一個人生性灑脫,彰顯的只是一往無前的表象,誰又知道她心里有過幾番痛定思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