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那么,這個“秋”字到底是指多長時間呢?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最普遍的理解是“一秋就是一年”,因為一年只有一個秋天,一秋當然就是指一年。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的!
要正確理解“三秋”的意思,一定不能斷章取義地只看這一句話,而要對它的出處有所了解,要把這句話的前后句細心研究一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出自《詩經》中的《采葛》,全詩如下:“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從中藥的采制理論上來看,應該是夏采葛、秋采蕭(即蒿)、冬采艾。全詩寫的是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心情,以一種感情升溫的基調來描述,讓人感覺所隔的時間越來越長,形容愛情的加深。采葛的時候正處在情感初期,一天沒見就好像過了一個月那么久;到了秋天采蕭的時候,相思更濃,一天不見就像是過了三個秋季;而到了采艾的時候呢,感情更深了,一天不見就像是過了三年那么久。如果把“三秋”理解成“三年”,那么這個“三年”就和“采艾”時的“如三歲兮”重復了,這不符合全詩的遞進原則,更不符合文學創作的基本手法。所以,“如隔三秋”的這個“秋”字,它的真正意思是一整個秋季,即一整季——一個季度,而“三秋”則是三個季度,也就是九個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