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師讓寫《我的理想》,我跟大家一樣寫要當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要當科學家,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添磚加瓦……心思卻常常會旁逸斜出,去狂想理想的一生。
我跟表姐描述,我長大了要做什么樣的工作,住什么樣的房子,去哪些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我眼睛發亮地說了半天,表姐看著我說:“你理想的生活就是兩個字——有錢,三個字也可以——很有錢。”
不得不說,表姐真的是擊中要害。遙想物質匱乏的當年,我們熱愛港臺文學作品,多少有一部分原因是里面描述的生活相當優裕。
我看的第一部瓊瑤小說,開頭就是女主和父親鬧了別扭在街上走,因為父親從歐洲回來,帶回一箱衣服,全是給繼母的。
歐洲!一箱衣服!簡直無法想象,畢竟我當時去批發市場買一條20塊的燈籠褲都要攢很久的零花錢。
讓人羨慕的還有三毛,她跟我一樣厭學,退學后她爸把她送到歐洲了。雖然她說她在德國時非常節省和拮據,連雙合腳的鞋子都沒有,但她同時不也還是能穿越柏林墻去旅游,邂逅英俊又有愛的德國軍官嗎?
審美也是和經濟有關的。
反正編織理想的一生是我20歲之前最愛的游戲。20歲之后,始知理想的一生來不得半點一廂情愿,需要風云際會、風調雨順、天時地利人和,相對于如此宏大的系統工程,倒是先把自己可以掌控的那部分做好更現實。
可以修正—下當初的夢想了。一個成年人的理想生活,不是去歐洲、買衣服、被英俊且握有權力的男人當眾示愛,能做到不崩潰、不懈怠就已經很好。
其實也不容易。有時候晚上雄心勃勃,第二天要干啥干啥,一不小心失了眠,整個第二天就泡了湯;有時早晨雄心勃勃,計劃這一天要干啥,但稿子開頭寫得不順,便開始求援式暴飲暴食,最后捧著一肚子都不知道怎么吃下去的零食,覺得這一天就像一頁開頭就寫壞了的稿紙,只能作廢。明天再開始吧,明天又是一張新的白紙。
年輕時如此這般地作廢掉許多日子,不著急,覺得手里的日子有的是,一天沒過好,不妨礙搭建理想的一生。人到中年,開始發現日子不像盛夏的樹葉那么稠密了,真的經不起浪費了。
王健林說:“我們應該先定個小目標,比如先掙一個億。”很多人的重點是“一個億”,我則把目光久久地落在“小目標”上,覺得老王說得很對。
比如說,為什么老是嚷嚷著要過理想的一生呢?我們能不能分解—下,先定個小目標——過好理想的一天,甚至理想的一小時?
理想的一天的基本款
分解之后就變得簡單了,容易著手,也容易糾錯,船小好調頭,累積起來又能成為美好大人生的有機部分。那么,不妨先規劃—下,理想的一天的基本款長啥樣。
理想的一天首先是有序的。最容易浪費時間的,是一件件事情的銜接處。萬事開頭難,勸自己開始一件事需要做太多心理建設,通常我會自暴自棄地刷很久的手機。
手賬也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我以前覺得就算寫下來,也不一定能勸得動自己,但有個小朋友說,她完成一行劃掉一行,凡是寫下來的都做到了。手賬是時間的指示牌,也是自己跟自己簽訂的一日游合同。
理想的一天還應該是整潔的。去過一些人家,發現不管裝修陳設是簡樸還是奢華,只要夠整潔,就顯得高級,令人敬重。而自身的整潔也會讓生活紋理清晰,在這上面花點兒時間非常值得。
理想的一天是要有吸收的,要看書或者看電影、聽音樂,以及與人交談。尤其是閱讀,它是對內心的歸攏,不管內心有多少浮云和神馬,看上幾頁書,心思就不再像野馬。
理想的一天還應該是有所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