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日志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比較勵志的qq日志精選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比較勵志的qq日志精選:沒有背景該怎樣贏得機會
有一天,你發現鄰桌那個工作表現并不出色的實習生轉成了正式員工,你的內心會咆哮嗎?有一天,你發現有的人實習時間沒你長,卻在幾天后轉正入組了,你的眼睛會冒火嗎?不用激動,這世界本來就不那么公平,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也有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你會放棄不用嗎?所以,最關鍵的不是抱怨不公平,而是要去想想,沒有背景的你,應該怎樣去贏得更多的機會。
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講,這世界給大家的機會都是一樣的。少數的“官二代”、“富二代”以及關系戶并不會對你構成太多的威脅,所以,不要抱怨父母太普通,不要抱怨機會不平等。就拿畢業轉正這件事來說,可能并不像傳說中那么嚴格,有很多運氣的成分。比如一個組正好鬧人荒,所以實習生的表現大體差不多就能轉正;有的人某個方面的才能恰好與項目要求吻合,那其他能力差一點也無可厚非;有的人實習了十幾個月,正好趕上經濟危機,公司大面積裁員,更別提轉正了;有的人恰好遇到項目取消,客戶終止合同,那實習表現再好也只能忍痛割愛。這種事情在職場上隨時都可能發生,但不幸絕不會都落在你頭上。所以,只要自己有本事,就算一次兩次運氣不好,也不會影響大局面。
去年朋友推薦給我一個實習生,但這姑娘的背景實在是太一般了,學校名氣不行,英文水平太差,專業知識基本等于沒有。那時候正好組里特別缺人,于是就把她留下來試試看。但真正工作了之后才發現,她的文案寫得特別好。當時我手上的項目很雜,有個別簡單的方案布置給她,沒想到能寫得挺像樣,再指點一下,改改就能用了。哪怕是英文,她也能靠著翻譯軟件做得八九不離十。
找了個拍片的機會,我和她坐在角落里聊了起來。我問她以前做過什么,在哪里實習過,她說了一串公司的名字以及做過的事情,還提到了一些業內人士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姑娘干過不少事,而且應該從大二就開始在公司里實習了。雖然那些公司和事情都很普通,但她并不嫌棄,從基本的事情做起,一點點爭取到更好的機會,慢慢有了現在的能力。
項目結束后,她被分去跟另一個同事做新項目。看到她出出進進跟上司一起去客戶公司開會,感覺應該也很上道兒。偶然的機會我和同事提起她,同事很欣慰地說:“很不錯,比其他實習生好很多。”
如今,這個姑娘已經是公司的正式員工了,那一批實習生里,就她一個人轉正了。的確,她也是靠關系推薦進來的,但也僅是推薦而已。公司里的實習生一大半都是各種人推薦進來的,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留下來,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和表現能不能讓別人真的想留你。
退一步講,就算你身邊真的有那種靠關系進來、靠關系轉正的,也用不著眼紅嫉妒。實踐證明,有關系并且有能力的,多半還是因為能力才會被留下來;而有關系但沒能力的,多半也會在不久后被清場。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個很遠很長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大體還是公平的。
比較勵志的qq日志精選:贏在失望的拐角
去省里開殘代會,同行的代表當中有位和我一樣的聽障女子。當肢殘人代表主動跟我們交流的時候,我的弱點便暴露了——他們語速太快,口型也不是我熟悉的那類標準普通話口型,我木訥地坐在那里,根本接不上話。而她,卻仍應對從容,交談顯得輕松愉快。
我問她怎么能看懂那么多不同的口型?她笑著搖搖頭:“我不需要看口型,他們說話,我聽得很清楚。”說著,她用手撥開右耳后的長發,一段黑色導線連著一塊硬幣大小的導體正固定在她耳廓后面。原來,她植入了電子耳蝸。
見我感興趣,她慢慢地給我講了她的康復故事。
她1歲多就因注射抗生素導致雙耳失聰,之后,她配上助聽器學說話。但是隨著成長,聽力開始不明原因地日漸下降,到了12歲,佩戴最大功率的助聽器,都無法提高聽力,束手無策的父親只好帶她去北京尋找康復的希望。
在那家權威醫院的耳鼻喉科,有另幾位聾兒也跟著各自的父母來此求醫。大夫如實告訴了他們植入電子耳蝸的利弊:如果手術成功,患兒聽力將大幅提高,接近正常。但安裝電子耳蝸不僅費用昂貴,并且風險較大,萬一失敗,可能聽力狀況比手術前還糟。
沒人敢保證手術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手術失敗,不僅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并且孩子原有的一點點聽力也消失殆盡。很多家長考慮到孩子尚有微弱的殘存聽力,不敢冒那個險,猶豫再三,最終放棄了手術。唯有她的父親頂著巨大的壓力,簽下了手術協議書。
手術那天,她的父親用筆在紙上寫了一段話:“孩子,躺在床上,別動,大夫給你打一針,你就睡吧,睡醒了,就能聽到爸爸的聲音了。”
“真的嗎?”她睜大了眼睛盯著父親。看到父親和站在一旁的大夫都肯定地沖她點點頭,她高興極了,順從著躺了下來。
打過一針后,她很快就睡著了。醒來后,睜眼就看到爸爸紅腫著眼,正焦急地看著她——她實在太高興了,爸爸沒騙她,果真是睡了一覺后,就聽到了爸爸的聲音。
靠著植入耳內的電子耳蝸,她像正常人一樣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甚至還考取了駕照,而當年聽力比她稍好些的聾兒,因為家長擔心手術失敗讓孩子喪失殘存聽力,在猶豫中,錯過了做那個手術最佳的年齡段。
她說自己很幸運,當時她的聽力在那些孩子當中是最差的,父親選擇給她冒險做耳蝸植入術也是萬不得已的決定——再大的聲音,也激不起她一點的聽覺反應,反正都是最壞的狀況了,還能壞到哪兒去?
她的話,令我感慨。是啊,如果她還有殘存的聽力,她的父親可能就下不了那么大的決心了,她的命運,可能也像我們這些中、重度的聽障人一樣,至今掙扎在難以與人正常溝通的苦惱中。
有一位親友,幾年前在一家企業做文員。單位效益很差,但那是有編制的正式工作,工作體面而輕閑。只是工資太低了,他也一度考慮過辭職,卻又舍不得,怕再也找不到這么輕松體面的工作。但是,仿佛越怕什么,越易發生什么似的,單位改制,他成了沒有單位的自由人。
那一刻,他覺得天都塌了,再沒有比這更糟的事了。他把自己關在屋里喝了兩天悶酒后,最后決定豁出去——用那筆買斷金購進了一些器材,憑著他多年前在車間做電工的經驗,做起了代銷五金器材和埋線、走線的生意。
沒想到,不到半年,他一天的收入能超過他當年在單位一個月的工資。現在,他和妻子正商量準備把房子換成大的,再貸款買一輛私家車。
閑聊時,他說:“有些成功,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那次減員風波,我也不敢破釜沉舟地開始創業。”我樂了:“不逼你一把,你就不會知道你原來可以這么優秀。”
人生,或許就是這么富有戲劇性。當我們陷入最糟糕的狀況中時,肯定會生出傷感、煩惱、無助等灰色情緒,但是,無論如何,請振作精神,理智地接受眼前的窘迫,積極行動起來。因為,可能正是這個負極點,逼著你不得不改變思維和習慣,從一個嶄新的開端出發,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找到另一種你之前不敢想象的成功。
比較勵志的qq日志精選:一支煙的故事
親愛的孩子:
你一直討厭我抽煙,我也十分渴望戒煙,可是,我一直都沒有做到,很慚愧。
今天就給你講講我抽煙的事,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983年,十九歲的那一年,我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涯。
我們宿舍里有八個同班同學,其中有兩個是癮君子。他們有一個習慣,掏出香煙的時候總喜歡“打一圈”,也就是每個人都送一支。這是中國人在交際上的一個壞習慣,吸煙的人不“打一圈”就不足以證明他們的慷慨。我呢,那時候剛剛開始我的集體生活,其實還很脆弱。我完全可以勇敢地謝絕,但是,考慮到日后的人際,我犯了一個錯:我接受了。這是一個糟糕的開始,許多糟糕的開始都是由不敢堅持做自己開始的。
但人也是需要妥協的,在許多并不涉及原則的問題上,不堅持做自己其實也不是很嚴重的事情。我的問題在于,我在不敢堅持做自己的同時又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虛榮。其實,所謂的“打一圈”是一個十分虛假的慷慨,如果當事人得不到回報,他也就不會再“打”了。這是常識,你懂的。我的虛榮就在這里,人家都“請”了我好幾回了,我怎么可以不“回請”呢?我開始買香煙就是我的小虛榮心鬧的,是虛榮心逼著我在還沒有上癮的時候就不停地買煙去了。
不要怕犯錯,孩子,犯錯永遠都不是一件大事情。可有一件事情你要記住: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面對自己的錯,尤其不能用錯上加錯的方式去糾正自己的錯。實在不知道如何應對,你寧可選擇不應對。
我抽煙怎么就上癮了的呢?這是我下面要對你說的。
因為校內禁煙,白天不能抽,我的香煙并不能隨身攜帶。放在哪里呢?放在枕頭邊上。終于有那么一天,你爺爺,也就是我的爸爸,來揚州開會來了。在會議的間隙,他來看望我。當你的爺爺坐在我的床沿和我聊天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我枕邊的香煙,藏起來已經來不及了。以我對你爺爺的了解,他一定是看見了,但是,他什么都沒有說。你知道的,你爺爺也吸煙,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會贊成他的兒子去吸煙——他會如何處理我吸煙這件事呢?我如坐針氈,很怕,其實在等。
十幾分鐘就這樣過去了,我很焦躁。十幾分鐘之后,你爺爺掏出了香煙,抽出來一根,在猶豫。最終,他并沒有把香煙送到嘴邊去,而是放在了桌面上,就在我的面前,一半在桌子上,一半是懸空的。孩子,我特別希望你注意這個細節:你爺爺并沒有把香煙送到你爸爸的手上,而是放在了桌子上。后來你爸爸就把香煙拿起來了,是你爺爺親手幫你爸爸點上的。
現在,我想把我當時的心理感受盡可能準確地告訴你。在你爺爺幫你爸爸點煙的時候,你爸爸差點就哭了,他費了好大勁才忍住了眼淚。你爸爸認定了這個場景是一個感人的儀式——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了,他男人的身份徹底被確認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判。
我們先說別的,你也知道的,作為你的爸爸,我批評過你,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爸爸幾乎沒有在外人面前批評過你。你有你的尊嚴,爸爸沒有權利在你的伙伴面前剝奪它。同樣,你爺爺再不贊成我抽煙,考慮到當時的特殊環境,他也不可能當著那么多同學呵斥他的兒子。我希望你能懂得這一點,做了父親的男人就是這樣,在公共環境里,如何和自己的兒子相處,他的舉動和他真實的想法其實有出入,甚至很矛盾。這里頭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做父親的總是維護自己的兒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兒子的舉動就一定恰當。
我想清清楚楚地告訴你,父愛就是父愛,母愛就是母愛,無論它們多么寶貴,它們都不足以構成人生的邏輯依據。
我最想和你交流的部分其實就在這里,是我真實的心情。我說過,在你爺爺幫你爸爸點煙的時候,你爸爸差一點就哭了。那個瞬間的確是動人的,我終生難忘。就一般的情形而言,人們時常有一個誤判,認定了感人的場景里就一定存在著價值觀上的正當性。生活不是這樣的,孩子,不是。人都有情感,尤其在親人之間,有時候,最動人的溫情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我們一起做了最正確的事情。你爸爸把你爺爺的點煙當作了他的成人禮,這其實是你爸爸的一廂情愿。如果你爺爺知道你爸爸當時的內心活動,他不會那么做的,絕對不會。一個男孩到底有沒有長成為一個男人,一支香煙無論怎樣也承載不起。是你爸爸夸張了。夸張所造成的后果是這樣的:爸爸到現在也沒能戒掉香煙。
孩子,爸爸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你交流。囿于當年的特殊環境,你爺爺和你爸爸交流得不算很好,你和爸爸的環境比當年好太多了,我們可以交流得更加充分,不是嗎?
附帶告訴你,爸爸一定會給你一個具備清晰表達能力的成人禮。
祝你快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