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鳳凰網讀書頻道,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赫然定格眼前,觸動我沉睡多年的記憶神經。應該是兩千年之初吧,我不知是從哪位朋友處弄來一本當時非常流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沒來得及讀完,結果在拿著去其它辦公室找同事時遺失,事后也幾次詢問,竟沒有下落。之后的上十年,在獨處時,在默然時,我也偶爾記起這本沒有讀完讀懂的書,但終因俗世的羈絆以及讀書熱情的消退,就一直抱憾至今了。不過,那不懂的問題,的確多次在我頭腦里縈回: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我的潛意識里,我能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卻無論如何也理解不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感謝暑期清閑的時光,終于讓我在百無聊賴的境地萌生了讀書的念頭,有緣再次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相遇,從而一了心中多年的憾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捷克小說家昆德拉1984年創作的哲學小說,是全世界公認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也是昆德拉才華得到集中體現的一部作品。1985年作家韓少功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為名譯成中文后,在國內影響巨大,書名成為經常被套用的流行詞組。如今再次掀起暢銷熱,除了該書本身的魅力,大概也是因為南大教授許鈞重譯的沸沸揚揚。許鈞重譯后的題目作了些須改動,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該書共有八章:第一章《輕與重》;第二章《靈與肉》;第三章《誤解的詞》;第四章《靈與肉》;第五章《輕與重》;第六章《偉大的進軍》;第七章《卡列寧的微笑》。
因為之前模模糊糊的印記,我并不打算細讀每一個章節,我最急于解決的還是我對小說題目的疑惑。快速拉動文字,驀地發現我一直無法釋懷的疑惑,其實在小說的第一章《輕與重》第2節闡述得清清楚楚,之所以成為心頭之惑,或許因為當時閱讀的匆匆,又或許因為當時閱歷的欠缺,或者更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原本缺少一個哲學的頭腦。在歷經十年光陰的沖刷洗滌后,曾經懵懵懂懂的哲學難題,雖然不能說豁然開朗,但靜思之余,我對這個世界的“媚俗”還是增添了一分清醒的認識。
“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次的重復,我們就會象耶穌釘于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恒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擔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松便真的輝煌嗎?
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可是在每一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
那么我們將選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
一直以來,我力圖擺脫塵世的喧囂,隨心所欲去享受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的輕松生活,然而,真的能這樣嗎?
“天仙才子”莊子持桿而拒權勢,是因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的逍遙游,是否就是生命中能承受之輕呢?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只能是一棵孤獨的樹,誰能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 莊子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亦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所以,“到頭來不得不說,一個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生,要比一個責任重大,充滿痛苦抉擇的人生更加令人難以承受”,這,或許就是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深遠意蘊!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