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正能量”這三個字早已上升為象征著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及情感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與我們精神的一脈相承。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愛心傳遞正能量故事,供大家參閱!
愛心傳遞正能量故事篇1
1月31日晚,藍天下的至愛“慈善之夜”在東視劇場舉行。晚會通過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上海各界愛心人士的慈善故事,展現了上海這座城市“有愛、有夢、有溫暖”的都市情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馮國勤、副市長時光輝等出席活動,并帶頭捐款獻愛心。當晚所募集的善款將由市慈善基金會用于開展“讓特困家庭過好年”項目。
晚會現場揭曉了第二屆慈善箴言征集活動評選結果。十位上海德藝雙馨的書法家應邀潑墨揮毫,將獲獎的“十佳箴言”繪制成書法作品,把藝術與慈善有機結合在一起。
整臺晚會以“心手相連,愛的夢田”為主題,講述的一則則愛心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20xx年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后,上海各界及時向災區伸出了援手。當年,在上海打工的雅安人楊清泉,在腦溢血去世后,捐出了自己的器官,延續了另外五個人的生命,成為了雅安對上海最溫暖的“回報”。而在上海,也有兩個家庭演繹著“生命延續”的感人故事:戎宏之全家13人、蔣百平一家15人,他們全部簽署了遺體捐贈協議。從上海幫助雅安、到雅安回報上海,從捐贈器官的雅安人、到捐贈遺體的上海人,故事《生命的延續》介紹了這樣一群可敬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無私的奉獻,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
故事《霓虹燈下的愛》帶大家走近一段延續了38年的緣分。聞名天下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從1976年開始照顧下肢癱瘓的少年胡紅根。如今,胡紅根已經成了“老胡”,好八連戰士照顧他的傳統依然不斷,老胡也始終把營地當做自己最想去的另一個“家”。從開始時胡紅根叫好八連戰士“叔叔”,到如今好八連戰士叫胡紅根“伯伯”,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軍民魚水的深厚情誼與奉獻愛民的軍隊傳統。
《來自天空的微笑》講述了一名藏族孩子的故事。他曾在一場事故中傷了雙眼,由于當地醫院的錯誤縫合,使其右眼暫別光明,左眼視力也十分微弱。幸運的是,在上海好心人的幫助下、在上海醫院的救助下,孩子的右眼目前已經有了光感,視力有望通過幾次手術得以恢復,笑容再次掛滿了這個已經16歲的大男孩臉上。然而,孩子的母親卻沒能等到兒子重見光明的這一刻。
晚會還講述了多個慈善故事,其中有成立了民間慈善組織“樂賢薈”、并傾心竭力救助先心病患兒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媽媽;曾受資助,現在每天省一元、每年捐365元的吳國芬阿姨;以及在過去20xx年間奔赴西部支教的2250名青年志愿者們。他們的故事看似平凡,卻無一不透著愛與善的氣息。晚會最后,慈善義工們手持募捐箱來到觀眾席,伴隨著歌聲,現場觀眾愛心涌動紛紛捐款獻愛心,傳遞慈善正能量。
愛心傳遞正能量故事篇2
我已記不清到底走了多少路,掃了多少垃圾,磨破了多少雙鞋子和手套。但既然進了這一行,就得干好,掃街也要掃出個樣子來……”這是酒泉市肅州區環衛局清掃工倪建英在肅州區道德講堂上的真情告白,樸實的語言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肅州區道德講堂自去年開講以來,每月都有相對固定的一天作為道德講堂活動日、宣傳日、實踐日,通過宣傳發動、發放愛心小禮品、進行道德體驗等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活動。各單位還挖掘出身邊的典型人事,作為開展道德宣講活動的鮮活教材進行宣講。
“道德講堂拉近了社區居民鄰里距離,架起了干群溝通的新橋梁,對于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明顯作用。”北新街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樹東說。“自從道德講堂開講以來,每次活動日,我都早早去,這樣的講堂辦得實在,特別是道德故事讓人聽了感到可親可敬,又貼近居民,真正傳遞了正能量。”社區居民羅萬鴻老人說。
作為肅州區首批建成的道德講堂示范點,除組織道德講堂活動外,北新街社區還組織編發了《北新街社區生活周刊》,廣泛宣傳文明道德知識、孝老敬親故事。同時,建立起了勸和小組、夕陽情服務隊、陽光姐妹服務組等7支志愿者隊伍,為孤寡老人、弱勢群體開展夕陽紅小餐桌、愛心黃絲帶等特色志愿活動,打造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據了解,目前,肅州區已在鄉鎮、社區、機關、學校、行政村、企業建成30多所道德講堂,有近60所道德講堂正在籌建中,預計年內將建起覆蓋各領域的道德講堂90多所。
愛心傳遞正能量故事篇3
一路走來,“正能量”這三個字早已上升為象征著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及情感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與我們精神的一脈相承。魯網特別推出正能量事跡精選,帶您感受人性光輝的溫暖。
生死時速,用“最美瞬間”詮釋大愛
有人說,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刻,在沒有謊言的遮掩下,一個人的人性善惡才會被凸顯得淋漓盡致。“最美”兩個字始終被社會推崇,并不是因為其有浮于表面的華美,而是發自內心的品性之美、價值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生死瞬間,我們都有著不在場證明,但這并不能阻擋結局中那詮釋大愛的真相。
在濟南山大北路一小區內,一名三歲大的小女孩胸部被卡在二樓窗戶的防盜柵欄空隙中。為了防止女孩窒息出現危險,三名男子在整個救助過程中跪在一樓的遮雨棚上,托舉著孩子。當女孩脫離危險后,這三名“托舉哥”已經累得幾近虛脫。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們只是淡淡地表示:當時那種情況下,誰看到都會上前搭救,這種小事不值得一提。
生死100秒,濟南“最美司機”宋洋的“百秒壯舉”挽救了33名乘客的生命,也是他生命中“最美”的瞬間:宋洋在停下車后,不顧自身的痛苦,用盡全力按下開門鍵,然后才倒在駕駛席上……在那個生死抉擇的瞬間,他完成了從平凡到偉大的轉變,用行動詮釋了人間大愛。一車33位乘客安全了,他卻走了,他救了一車人,感動了一座城。
杭州長運公司的司機吳斌被一塊飛入車中的鐵塊刺入腹部。他臨危不懼,忍痛用1分16秒緩緩靠邊停車。站起來請乘客報警,并且囑咐:“別亂跑,注意安全。”最終,24名乘客無一受傷,48歲的吳斌卻傷重不治。這位“最美司機”生命最后1分16秒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一位網民評論:只有當敬業成了習慣,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間爆發出超出想象的能量。
全民搜索,讓愛心接力傳遍神州
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只螞蟻覓食的時候發現了一整塊面包,弱小的身體單憑自己的力量它不能搬回作為過冬的食物,于是,它趕緊回洞召集了上百只螞蟻來幫它。有時候,大眾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稟賦里,“人多力量大”似乎成了一種社會公理,少一點“人肉搜索”,多一些愛心傳遞,改“群起而攻之”為“群起為幫之”,這個社會將更加陽光明媚。
一位網友通過騰訊微博發布求助信息稱,一日照女孩在網上表示要輕生,希望有認識女孩者提供幫助。為了盡快尋找到女孩,眾多網友加入到求助信息傳播隊伍中,一場愛心接力大救援就此展開。最后,日照市公安局民警聯系到女孩的家人,在家人的勸導下,女孩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這是我老叔,51歲,胃癌晚期,過不了正月了,正在用杜冷丁維持,小木匠一輩子沒上過網上,我想發張照片,證明這個世界他來過。求轉發。”15日大年初六,網友“擊缶而歌321”通過微博發布了一條消息,不到一天的時間,網絡掀起轉發狂潮,上萬名網友被這位孝順的侄子感動,爭相轉發并祝福這對叔侄,還有好心人主動提供治療偏方,“希望有奇跡,叔叔可以好起來,為這個侄子感動了,加油!”網友“大大的糖”說。
無償奉獻,以忘記自我踐行雷鋒精神
無論是獻血者的大愛滂沱,還是捐物者的風雨無阻,亦或是修路人的毫不為己,他們都以忘記自我來踐行著雷鋒精神,續寫下人間大愛與幸福。看著這一幕幕感人事跡,我們會發現,原來,這是一場永不會結束的接力賽,這一棒接力的名字,叫做奉獻。
4月21日,江蘇省南通市,中國好人、慈善雙雄之一的“磨刀老人”吳錦泉得知四川蘆山地震消息后,來到江蘇省南通市紅十字會捐款。老人將兩年來磨刀積攢的一元硬幣1714枚,五角硬幣503枚,一角硬幣7枚,共計1966.2元全部捐給災區。
一位年屆八旬的退休老教師,二十年堅持義務護路,告別講臺后,一把鐵鍬成了他手中的教鞭,條條路面就是他的講臺,整個社會便是他的教室……來自濟寧梁山韓崗鎮鹿吊村81歲的退休老教師劉承仁,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堅持20xx年義務修路,讓當地百姓深為感動。
提起濰坊芙蓉社區的韓翕言,可謂無人不曉,這位76歲的老人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為他退休后自掏腰包辦墻報,為社區居民提供了長達20xx年的“精神食糧”:為了能讓老年人注意到自己貼出來的保健知識,韓翕言準備了張80厘米寬、105厘米長的大白紙,將報上的養生保健信息用毛筆手抄到大白紙上,張貼在社區的宣傳墻上。
類似上面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當讀著他們的故事,這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驚喜、溫暖,還有那一次次對心靈的震撼與洗滌。發現生活的每一縷陽光——愿社會上更多的人加入到魯網正能量的傳遞大軍中。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