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有所空閑的時候,找一些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那么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一場車禍成就的影帝
1991年,電影《周恩來》上映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區區2元一張的票價,卻取得了兩億七千萬的票房。飾演周恩來的王鐵成憑借在這部電影中出神入化的表演,奪得了1992年金雞、百花兩項影帝桂冠。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王鐵成能走上成功之路,最感謝的竟是一次車禍。
原來,在1990年時,著名導演丁蔭楠特邀王鐵成出演《周恩來》,這對一生只演周恩來這一個角色的王鐵成來說,無異于一次圓夢之旅。懷著對周恩來無比的崇敬和熱愛,王鐵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
從外形上看,王鐵成的身高體重都與周相仿,基本上符合標準,導演沒有讓他減肥。可是為了接近逝世前的體型,已經55歲的王鐵成主動要求減肥,而且是在拍攝過程中進行的。由于他是主角,拍攝任務相當重,每天都要連續拍攝20個小時,這么超常的工作量,加強營養還不夠呢,他卻一點主食也不吃,每頓飯都是以黃瓜、西紅柿或柿子椒充饑,常常餓得胃痙攣,整整8個月,他瘦得都快脫相了。妻子心疼地勸他:“別再減了,你也得為這個家著想呀!”化妝師王希鐘看他那餓得抓狂的樣子,也勸他:“從化妝的角度來說沒必要,我給你弄點顏色,找一找就行了。”可王鐵成說不行,因為他總覺得還缺少點什么。
缺什么呢?王鐵成也說不清。就在電影拍攝到周恩來晚年的當口,一場車禍從天而降,王鐵成右側肋骨被撞斷6根,整天捆著塑料繃帶,一動也不敢動,穿不了襯衫,起不了床,有一段時間連話都不能說,一說就疼。這下可成全了王鐵成減肥的愿望,幾天下來,他的體重從136斤驟減到了115斤。作為核心演員,王鐵成的狀況牽動著攝制組每一個人的心,他們紛紛為“人有旦夕禍福”而慨嘆。而王鐵成呢,雖然肉體上備受煎熬,心里卻喜出望外,他覺得缺少的東西找到了。
王鐵成傷成這個樣子,沒有人相信電影還能繼續拍攝下去,包括導演丁蔭楠在內。那天,丁導去看望王鐵成,叮囑他好好養傷,順便告知拍攝暫停。看著導演滿臉的心疼和無奈,王鐵成卻笑瞇瞇地對他說:“這是好事兒,快回北京拍最后主持國慶招待會的戲。”
拍攝現場,時光倒流20xx年,定格在1974年的2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在歡快的迎賓曲中,王鐵成用數米長的繃帶固定好肋骨,穿著中山裝,步入宴會廳。已是癌癥晚期的周,每一次舉步,每一次拍手,每講一句話都伴隨著刻骨的疼痛,而此時的王鐵成不用表演就把重病纏身、極度虛弱憔悴的神態再現出來了,渾然天成。用導演的話說,“那個疼痛勁,是化妝都化不出來的,他那感覺都是因為真疼,上臺講話什么的,都是處于病的那種狀態下”。一樣的消瘦、一樣的病容、一樣的堅定……劇組的所有在場人員已經忘記了這是在拍戲,他們起立歡呼,眼含熱淚,仿佛周又回來了。
電影拍攝完畢,在中南海的首映式上,滿場哭聲不斷,一直到影片結束。細心的組織者特地在劇場門口準備了救護車,因為觀看的有很多都是中央委員、老同志,怕他們因情緒激動而出現意外。鄧穎超看過王鐵成的表演,給他打了90分。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江平后來撰文說:“在我看來,他原本并不像‘周恩來’,只是外形有六七分的相似……拍《周恩來》時,他已經把神似琢磨到了超常的境界,可用‘出神入化’、‘恩來轉世’來形容。”
因一次車禍而使表演達到完美,從而走上藝術的巔峰,王鐵成可謂因禍得福。其實,厄運當頭,它既可以是就此放棄的理由,也可以是不屈奮斗的動力,一個人的平凡與偉大,常常就在那樣的時刻決定。
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只賺兩美分
19世紀末期,有一位美國鄉村小伙子不想老待在農村,就懷揣夢想來到了紐約。由于沒有工作經驗,他應聘了許多地方但都沒人愿意雇他。終于,有一家百貨店老板答應留下他,但前提是只提供食宿不付薪水。
盡管如此,小伙子還是答應了,因為他身上帶的錢快用光了。那家百貨店的商品種類繁多,生意非常好。有一次,他看到顧客在買好紐扣之后又想買一盒曲別針,可這里沒有,老板告訴他要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買。
在之后的日子里,小伙子發現經常有顧客在這里買不到自己想要的一些小商品,于是就向老板提議:“我們為何不增加一些小商品呢?那樣我們的生意將會更好!”
“沒必要在那種小生意上花精力,我們要賺的是大錢,那些小東西最多只賺兩美分,簡直是在浪費時間!”老板回答說。
真是這樣嗎?于是,在平時的工作中,小伙子多了幾分留意,通過觀察他發現,只賺兩美分的小生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利潤小——第一,大商品或高價商品可能一天只能賣掉一件,而許多小商品因為需求量大,一天能賣100件;如果把所有只賺兩美分的小商品都集中在一起銷售的話,一定非常有前景!
既然老板不接受這個建議,那就自己開一家店。但開店需要成本,自己現在連薪水都沒有,拿什么來開店呢?于是小伙子在平時的工作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一段時間后,他終于用行動打動了老板,得到了一份不錯的薪水。一年后,小伙子已經存了70美元。他拿出以前在農場里積攢下來的80美元,又借了300美元,按照心中的設想開了一家品種齊全的小商品店。他把所有單件商品的利潤都定為兩美分。開張后,他的商店受到了市民的歡迎,人們再也不必為買兩件不同的小商品而往返于不同的商店了。在這里,能夠買到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小商品!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他的商店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有不少顧客還專程從遠處趕來,他們說雖然路遠了點,但省心省力!
這個現象又為小伙子提供了一個想法:去別的街道多開幾家模式相同的商店!就這樣,在之后兩年的時間里,小伙子在整個紐約開了20多家“只賺兩美分”的商店。所有的這些店都為小伙子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在美國開了900多家“只賺兩美分”連鎖店。到了1996年,他創立的連鎖店在全球已經超過了8000家,成為世界之最!
這位小伙子,就是后來被人們稱為“明碼標價、薄利銷售、連鎖經營”理念的開啟者——弗蘭克·伍爾沃斯!
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半張鈔票的驚喜
1955年秋天,巴西女孩迪爾瑪正坐在家門口看書,有個乞丐走過來乞討。迪爾瑪看他可憐,進屋盛了一碗肉遞給他。突然,迪爾瑪又想起什么,從口袋里掏出一張鈔票,撕了一半遞過去:“實在對不起,這是爸爸給我的買書錢,全給你我就沒法買書了,只能送你半張。”乞丐只顧著吃,看也沒看就收下了。
到了晚上,迪爾瑪把這事講給家人聽,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孩子,半張鈔票就是張廢紙,你買不到書,乞丐也買不了吃的呀!”迪爾瑪這才知道自己犯了錯,忍不住哭起來。
此后好幾天,迪爾瑪都悶悶不樂。父親擔心她難過,就領著她拿著那半張鈔票來到書店,把它遞給營業員說:“麻煩買本書。”迪爾瑪沒想到,父親竟順利買到了書。他微笑著對迪爾瑪說:“孩子,你并沒錯,半張鈔票照樣有利用價值。”隨著女兒的長大,父親告訴了她真相:“其實那天我是把一張完好的鈔票藏在那半張鈔票下,這樣才買到了書。我是想讓你知道,只要懷揣著善心,就無需介意他人的嘲諷。”迪爾瑪怔住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迪爾瑪的全名叫迪爾瑪·羅塞夫。成年后她參加了革命,選擇了從政,盡全力去幫助人民改善生活,直至當選巴西首位女總統。迪爾瑪常說:“善心善行不會錯,它只會給人帶來更多的驚喜。”
勵志名人的經典軼事:在黑暗中跳舞的精靈
如果說切·格瓦拉以激情的紅色讓世界沸騰,那么同樣身為拉美傳奇人物的阿麗西婭·阿隆索帶給世界的就是優雅的白色——芭蕾的顏色。20xx年7月9日,這位著名的古典芭蕾舞演員贏得了西班牙巴勃羅獎(世界級的藝術獎項),雖然已年近九旬,幾乎雙目失明,阿隆索出現在大家面前時,依然高雅莊重、氣質動人。
阿隆索本名阿麗西婭·馬爾廷尼斯,1920xx年12月生于哈瓦那一個富裕的軍官家庭。年幼的她經常要求母親打開留聲機,她則手持紗巾,翩翩起舞。8歲時,她隨當時知名的芭蕾舞演員蘇菲·菲德洛娃學習古典芭蕾,一年后開始在古巴芭蕾舞界嶄露頭角。
在她15歲那年,芭蕾舞臺上經典的愛情,演繹成現實中的愛戀——她愛上了自己的舞伴并很快結婚。這名男子叫費爾南多·阿隆索,從此,阿麗西婭·馬爾廷尼斯改名為阿麗西婭·阿隆索。這對新婚夫婦帶著夢想,來到了世界藝術之都——紐約,專業舞者的新生活在他們面前展開。
19歲,正當阿隆索開始步入人生花季和舞臺生涯巔峰之際,她卻意外地發現自己怎么也看不清東西了。在那段時間里,她一只眼里經常只有朦朧的光影,另一只眼的視力也越來越差。阿隆索深受視力衰退的困擾,一次次心急如焚地去看眼科醫生。1941年,她被診斷為視網膜脫離。在醫生的建議下,阿隆索接受了3次手術,仍無法將視力恢復到正常人水平。
她最后一次手術是回古巴做的,醫生要求她術后臥床一年,不能練習抬腿繃腳尖,不能扭頭,不能大笑,甚至不能大聲說話,需要嚴格控制好臉部肌肉對眼廓肌的影響。在芭蕾界,有這樣一句話:芭蕾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一年不練,那無異于放棄職業生涯。
在這一年里,丈夫費爾南多每天都陪著她,坐在她身邊,用指頭代替腳尖,在阿隆索的胳膊上舞蹈,表演那些著名的古典芭蕾劇目,帶著在黑暗中神馳的阿隆索,在無盡的虛空中,跳了一幕又一幕。多年之后,阿隆索依然對這段時光記憶猶新:“我的靈魂從身體的束縛中逃離,在黑暗中,我們翩翩起舞。”
從醫院出來,還需要導盲犬帶路的時候,阿隆索就開始練習了。1943年,她仍然飽受眼疾的折磨,就像透過一層百葉窗看世界,但她已經急不可耐地回到紐約,并接連出演了《吉賽爾》、《天鵝湖》、《胡桃夾子》、《海盜》、《卡門》等一系列經典的芭蕾舞劇。憑借著輕盈利落的舞步,阿隆索博得了美國評論家的一致好評。
如日中天的表演事業,卻伴隨著痛苦的視力障礙。所幸的是,在雙人舞舞段中,女演員是由男演員來引導的。阿隆索的舞伴們都很清楚,她只有一只眼睛有模糊的視力,無法兼顧更寬的范圍,因此,她的舞伴都是精確站位的;如果是遠距離接拋,他們之間的距離會固定為具體的腳步數。舞臺上還有一些特殊設置的彩燈,那是引導她舞蹈的主要導航儀,而臺下的觀眾根本不會覺察到她有視力障礙。
阿隆索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最大愿望,依然是發展古巴的芭蕾舞事業。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之后,她回到古巴,嘔心瀝血打造出古巴國家芭蕾舞團這個品牌,令其成為世界十大頂尖芭蕾舞團之一。她自己的舞蹈激情燃燒了半個世紀仍不見衰減,其表演生涯一直延續到她古稀之年,最后一次登臺已是75歲高齡。執著的阿隆索成為世界芭蕾史上罕見的奇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