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是不是的找一些超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來看看,那么超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超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陶淵明彈無弦琴
作者:劉隆有
人們都知道陶淵明生平有兩大雅好,喝酒、讀書,而且都有其個性鮮明的特點,喝酒則每喝必醉,讀書則不求甚解。這在其自傳體名文《五柳先生傳》中,有著詩意盎然的描摹。其實,陶淵明還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癡迷、特怪異,那就是彈琴。這在其詩文中也多有記述,只不過人們沒大注意罷了。
一生最愛琴,彈的卻是無弦琴
早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已有一種說法,說他的詩“篇篇有酒”。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極言陶淵明人詩如一,人既好酒,詩也多寫酒而已。套用這說法,說陶淵明的詩文篇篇有琴,當也不為太過。陶淵明在詩文中自述,他是“少學琴書”,學琴學得很早,學得忘情,“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從此與琴不棄不離,讀書、彈琴、飲酒,三位一體,構成陶淵明生命獨特的存在方式。為能一心一意“臥起弄琴書”,竟不惜絕交息游,不惜辭官歸隱,困窮終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書”,有“清琴橫床,濁酒半壺”,能夠邊讀邊彈邊飲,在陶淵明的感覺里,“斯晨斯夕”便是“黃唐莫逮”,這個清晨,這個黃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時光,即便世俗無比艷羨的古帝黃帝、唐堯之時,也無法比擬。
這樣投入,這樣執著,若按常理,陶淵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貴無比了。卻又不然。據南朝和唐初幾部史書,以及時人有關記述,陶淵明用的只是一架沒有任何裝飾,很簡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沒有弦,沒有指示音階的標識,說白了就是一個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對這樣一個木板木箱,陶淵明卻珍愛有加,視為寶琴,琴不離身,身不離琴,凡飲酒,必“撫弄以寄其意”,彈著彈著,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韻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這般自彈自飲也還罷了,偏偏陶淵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與朋友共享。每當朋友相聚,他就攜琴赴會,別人彈琴,他也撫弄著那張怪異的無弦琴相和。問他無弦無聲,彈的是啥?他就真誠地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達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彈著弦弄出些響聲干什么。
陶淵明飲酒好醉。與友人相酌,如果他先醉了,就直率地告訴友人:我醉了,想睡了,您走罷。話沒說完,就抱著他所謂的琴,枕著書,挨著酒杯,呼呼入夢了。真誠率意,瀟灑曠達。陶淵明飲酒,彈琴,待友,都展現出極高的境界,令后世嘆羨不已。李白寫《山中與幽人對酌》,就活用了這個典故,為該詩增色多多。“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人稱詩仙,詩中頗多“仙意”。這首詩里的“仙意”全在后兩句,特別是最后一句。陶淵明醉眼朦朧又無比留戀地叮囑友人,如果您覺得今天這酒喝得還算盡興,我這琴彈得也還有點意思,那么明天就請您也把琴帶上,咱倆一起邊彈邊飲吧。真個是率意自得,風流倜儻,意蘊無盡啊。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難模擬。
陶淵明好以琴寄意,友人們理解他,欣賞他,也常常用琴曲與他交流對理想和操守的感悟。聽說東方有一位高士,愛好、追求各方面都和自己相似,是否可以引為知音呢?陶淵明一天起個大早,渡河過關,趕到山中去拜見這位同道。高士一見陶淵明,就知道了他的來意,話沒顧得說,就取琴為他演奏,先彈一曲《別鶴操》,再彈一曲《孤鸞操》。還需要說什么呢?琴聲已傳達了一切:久別的鶴期盼再聚首和鳴九皋,離散的鸞渴望重相逢共棲仙山。我們是知音,對您仰慕久。陶淵明感動不已,當即直吐心曲:“愿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誠愿和您并肩攜手,相勉以道,孤高芳潔,共歷歲寒而不凋。琴聲,讓兩位初次謀面的志士,一下子就結為知音。
非是不解音,真音常在無音中
不過,不管怎么說,在常人看來,琴終歸是琴,無論怎樣的“寶琴”,一般琴該有的也得有,和琴體一樣,弦是琴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之不可。陶淵明整天抱著一個無弦無徽的木板木箱,撫弄來撫弄去,開始人們只是覺得新鮮怪異好玩兒,久而久之就難免形成一種近乎共識的猜疑:這老先生怕是壓根兒不懂音樂,不過拿塊木頭扎扎架子過把彈琴之癮而已。眾口相傳成信史。到后來史家著史,居然就采納了這種看法,說陶淵明之所以專彈無弦琴,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性不解音”。《晉書》《宋書》《南史》和蕭統《陶淵明傳》都這樣說,遂成定論。
本來對琴藝一竅不通,偏偏又要扎出一副古琴高手的架式,這陶淵明豈非故作高雅,刻意搞笑嗎?
當然不是。陶淵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書,對琴理琴藝感悟獨到,對儒、道、釋的審美標準和體驗途徑鉆研尤深。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真義無言。陶淵明所向往的,在他的詩文創作和音樂表現中,乃至為人處世中所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無形之大象,無聲之大音,無言之真義。明乎此,當他在書卷簡冊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樣忘情地撫弄著他那架無弦寶琴,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感到有一種雅潔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彌漫過來,將你淹沒,將你浸潤,將你融化,讓你通體空明瑩澈,只覺得美妙無比,舒泰無比,卻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不想言傳。
待他一曲彈罷,你才猛然回過味來:這就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啊!
就是孔子感慨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就是莊子贊嘆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成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就是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三昧真傳。
就是采菊東籬,悠然南山,此中真意,欲辯忘言……
此時無聲勝有聲,真音彌漫無音中。蓮花開后真無色,合在諸天最上層。
看來,說陶淵明彈無弦琴是因為“性不解音”,完全是一種淺薄的推理,純系俗人之見,是真正“性不解音”之談。
超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胡雪巖做事不留痕
胡雪巖常說,做生意的人要學會“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
王有齡因籌解漕米有功,很快由海運局坐辦升至署理湖州府,這時間正好是四月末,也就是端午的前夕。當時官場有不成文的規矩,一方官員和地方土紳逢年節都必須給主官備送“節敬”。因此,王有齡必有一筆不菲的收入。
反正是定例,按理來說他拿這筆錢也算合情合理,但他上任前征求胡雪巖意見時,胡雪巖斷然否定了他的想法。
胡雪巖認為,趕在端午前去上任,有沖著那筆“節敬”去的嫌疑,而且他不該拿,理由有兩條:第一,“節敬”只此一份,前任已署理好些日子,該當他得;第二,往深了說,搶別人的好處必定得罪對方,結下怨恨。“銅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一個人要想補救不容易。”生活中和生意場中我們為自己著想沒錯,但在想自己的時候也不妨想想別人,這樣會避免犯錯,避免拿了燙手的錢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說到底,想別人其實也是想自己。
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搶別人的好處,這是調解商場人際關系時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同時,為了不在同行中處于孤立地位,還有一條重要原則——不招妒忌。
胡雪巖常對幫他做事的人說:“天下的飯,一個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聯絡同行,要他們跟著自己走。”
胡雪巖要籌辦自己的錢莊,實際上他身無分文,不過他已經籌劃好了資金的來源,即以王有齡為官場靠山,憑他們的交情承辦代理打點道庫、縣庫的過往銀兩,而且公家銀子不需要付利息,這等于白借本錢。
當然,這樣做有個條件,那就是王有齡必須得到一個署理州、縣的實缺。
當時王有齡剛剛仕途起步,還只是浙江海運局“坐辦”,既不具備真正給胡雪巖提供代理公款的條件,二來他自己確實需要胡雪巖的全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巖立即著手開辦錢莊。按王有齡的想法,等他真正在官場立足之后再著手這件事也不遲,反正他們的交情也不瞞人,由于當時官場通例,這樣的事情其實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不怕別人知道。
胡雪巖并不這樣看,他認為正因為有了代理道庫、縣庫的籌劃,所以更應該先立一個戶頭來。王有齡此時剛剛得意,外面還不大有人知道,因而正是個好機會。這時把錢莊辦起來,即便內里是個空架子,外面也要弄得熱熱鬧鬧的,這樣一旦王有齡有了機會,空的自然就變成實的了。倘若一定要等到王有齡得了機會再來搭架子,那時浙江官、商兩界都知道了王有齡,也知道了他們兩人的交情,固然那時候錢莊會運作得更方便,但外人的說法和看法都會大不相同,人們會說胡雪巖辦錢莊是以王有齡為官場的靠山,也會說王有齡是動用公款給胡雪巖辦錢莊,營商自肥,如果有人開個“玩笑”,再告上一狀,那就真的有可能吃不了兜著走了。
胡雪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做事不留痕跡,不自招嫉妒。商場上確實應該注意不要自招妒忌。被人嫉妒,會在自己和同行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隔閡,生意上攜手合作的可能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可能使同行聯起手來與自己作對,這樣做起事來就會處處掣肘。
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一般的人也常常簡單地將這句話理解為對商場競爭的形象概括,以為商場上只有沒有硝煙的搏殺而忽略了另一面,商場上有競爭更必須有聯合。無論你的實力多么的強大,本事有多高,你也無法占有整個市場。
從這一角度看,招妒,其實就是在為自己樹敵,而且這種情況下樹的敵比通常意義上的對手更加可怕,因為對手在暗處,難以對付。
超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梅德韋杰夫和牛仔褲
作者:一哲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大學教授。雖然父親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幾口人都依賴于父親,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雖不至于挨餓,但也常常捉襟見肘。他至今都記得在他16歲生日的時候,父親對他說了句“杰斯,生日快樂”,所謂的生日禮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鋼筆。而在他生日來臨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無意地向父親透露出想買條牛仔褲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盡力表現很好。他本來以為父親會送給他一條牛仔褲作為生日禮物,可是,事實卻讓他倍感失落和痛苦,甚至憤怒。在圣彼得堡,男孩子從16歲就意味著是成人了。而16歲生日這天,父母一般都會送孩子一份他渴望的禮物,來作為成人賀禮。沒有得到牛仔褲的杰斯覺得在父母心中他絲毫也不重要,被輕視和被拋棄的感覺讓他流下了眼淚。杰斯的心思,父親是明白的。他給杰斯的解釋是:一條真正的Levis牌牛仔褲價格高達500盧布,而他的月工資只有200盧布。如果買了一條牛仔褲給杰斯,全家人都會因此受窮受苦一段時間。而他又不愿意去買一條價格便宜但質量低劣的冒牌牛仔褲送給杰斯,尤其不愿意在杰斯16歲生日這個重要的日子里當生日禮物送給他。
對于父親的解釋,杰斯根本無法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他用眼淚和臉上的表情無聲地表達著自己的抗議。父親并沒有安慰他,相反很嚴肅地對他說:“我知道你此時的心情,但別指望我向你道歉。我沒有錯,只是沒有能力滿足你的愿望而已。從今天起,你就是大人了,不要輕易掉眼淚,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或許你認為我不是個稱職的父親,那我希望你以后做一個出色的父親,不要把你現在所承受的痛苦傳給你的孩子。”
“我一定會比你做得好,將來我要做了父親,我會送他無數條牛仔褲,會滿足他所有的愿望,我會讓他因為我感到驕傲。”性格倔犟的杰斯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出這些話來。
“很好,我愿意將你說的這些話看成你的成人宣誓,但愿你不要忘記它。最好銘記在心里。”父親說完這句話,就去上班了。杰斯站在原地,久久地咬著自己的嘴唇。
雖然是父親強行把杰斯氣憤之下說的一番話看成是他的成人宣誓,但杰斯接受了。他賭氣要證明給父親看,雖然,僅僅16歲,他就發誓將來要做個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父親,讓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為驕傲。當然,他知道這需要異常的努力。他瞞著父親,到一家機械修理廠打零工,天天冒著被機械弄傷的危險,在那里他賺到了20盧布。對于平時口袋里只有半個盧布(50戈比)或者1個盧布零花錢的他來說,這簡直是筆“巨額財富”。他拿著錢跑到商場,牛仔褲的柜臺很少有人光顧。他偷偷地看了看標簽,最便宜的也要480盧布。他吐了吐舌頭,在那一刻,他也理解了父親的苦衷。
高中畢業后,許多要好的同學去工廠做了工人。這樣能減輕家里的負擔,也有份穩定的工作,可以真正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而杰斯卻執意要去讀大學。在他看來,要想改變命運,有光明的未來,讀大學是他惟一的捷徑。杰斯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要做一個有成就的人。所以,他堅定地要讀大學,無論多難都要讀。上大學時,杰斯因成績優異獲得最高獎學金,但是錢仍然不夠,為此他經常利用暑期勤工儉學,到建筑工地打工,一個月可以掙到300盧布;而開學后,則會找份清潔工的工作。無論多苦多累,杰斯在學習上從來沒有絲毫的懈怠。靠著半工半讀,他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既要打工賺錢,又要學習成績出色,杰斯注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從讀大學開始,他幾乎很少能睡個痛快覺。在他們那一屆的博士生中,身高僅1.62米的杰斯被導師稱為“身材最矮但最能吃苦的學生”。
這個叫杰斯的孩子現在的名字是:梅德韋杰夫。20xx年3月2日,他勝利當選為俄羅斯新一屆總統。在大選結果揭曉的當天晚上,43歲的梅德韋杰夫像個調皮的孩子一樣,給圣彼得堡的父親打了電話,幽默地說:“你現在去問問我的孩子們,看看他們是不是為自己的父親而感到驕傲。順便說一句,我也和他們一樣。”當年的杰斯早已經理解了父親。在他看來,16歲生日那天,父親其實給了他最好的生日禮物——奮斗的最初動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