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要學會用一些勵志成長的簡短的名人故事來教育孩子,那么勵志成長的簡短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成長的簡短的名人故事:吃魚的畢加索
剛參加工作的記者摩根,很想采訪到著名畫家畢加索,可是畢加索一直沒有時間。這天,摩根又一次不約而至,來到畢加索家門前,想找個機會采訪他。正值午飯時間,摩根從客廳窗外經過,看到畢加索正伏在餐桌前吃飯。
畢加索的午餐很簡單,兩個碟子里的東西已吃得干干凈凈。讓摩根驚訝的是,畢加索還在認真地吃一條魚骨架。只見他一只手捏著魚頭,一只手捏著魚尾,低著頭,仔細地用嘴清理著魚刺。
這條完整的魚骨架上面已經一點魚肉也沒有了,可是畢加索吃得那么香甜、那么津津有味。拿在手里的魚骨架閃爍著銀白色的光芒,仿佛有了靈性,要游動起來。
摩根還從來沒有見人能將魚吃得這么干凈。這條被吃的魚,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每根魚刺都完好無損地排列著。摩根靈光一閃,迅速地拿起相機,調整好鏡頭,準備拍攝照片。
摩根準備拍照的聲響,驚動了正低頭津津有味吃魚的畢加索,畢加索抬起頭向窗外看去。轉瞬間,摩根迅速按下了相機的快門,接著,他在窗外對畢加索說道:“尊敬的畢加索先生,我本想來采訪您,現在就不打擾了,您繼續用餐吧,其實,剛才我已經采訪過您了。”
畢加索聽了他的話,不由得微微一愣。
第二天,摩根供職的報紙刊登了他拍攝到的照片。照片下方只有這樣一行字:吃魚的畢加索。這張照片刊登后,立刻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畢加索登峰造極的藝術魅力,一直像謎一樣,縈繞在廣大讀者的心中。人們看到這張照片后,仿佛找到了一種答案:能將一條魚吃得像一件藝術品,這就是畢加索成功的秘訣。
后來,報紙還專門為此發表評論,評論的題目是:一次最成功的采訪。評論最后寫道:人生的成功很復雜,復雜得山重水復;人生的成功其實也很簡單,簡單得只需輕輕地按下相機快門。摩根采訪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新聞的“活魚”。雖然畢加索吃的是一條魚骨架,但在新聞里,他正在吃的其實是一條“活魚”。
勵志成長的簡短的名人故事:一場車禍成就的影帝
1991年,電影《周恩來》上映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區區2元一張的票價,卻取得了兩億七千萬的票房。飾演周恩來的王鐵成憑借在這部電影中出神入化的表演,奪得了1992年金雞、百花兩項影帝桂冠。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王鐵成能走上成功之路,最感謝的竟是一次車禍。
原來,在1990年時,著名導演丁蔭楠特邀王鐵成出演《周恩來》,這對一生只演周恩來這一個角色的王鐵成來說,無異于一次圓夢之旅。懷著對周恩來無比的崇敬和熱愛,王鐵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
從外形上看,王鐵成的身高體重都與周相仿,基本上符合標準,導演沒有讓他減肥。可是為了接近逝世前的體型,已經55歲的王鐵成主動要求減肥,而且是在拍攝過程中進行的。由于他是主角,拍攝任務相當重,每天都要連續拍攝20個小時,這么超常的工作量,加強營養還不夠呢,他卻一點主食也不吃,每頓飯都是以黃瓜、西紅柿或柿子椒充饑,常常餓得胃痙攣,整整8個月,他瘦得都快脫相了。妻子心疼地勸他:“別再減了,你也得為這個家著想呀!”化妝師王希鐘看他那餓得抓狂的樣子,也勸他:“從化妝的角度來說沒必要,我給你弄點顏色,找一找就行了。”可王鐵成說不行,因為他總覺得還缺少點什么。
缺什么呢?王鐵成也說不清。就在電影拍攝到周恩來晚年的當口,一場車禍從天而降,王鐵成右側肋骨被撞斷6根,整天捆著塑料繃帶,一動也不敢動,穿不了襯衫,起不了床,有一段時間連話都不能說,一說就疼。這下可成全了王鐵成減肥的愿望,幾天下來,他的體重從136斤驟減到了115斤。作為核心演員,王鐵成的狀況牽動著攝制組每一個人的心,他們紛紛為“人有旦夕禍福”而慨嘆。而王鐵成呢,雖然肉體上備受煎熬,心里卻喜出望外,他覺得缺少的東西找到了。
王鐵成傷成這個樣子,沒有人相信電影還能繼續拍攝下去,包括導演丁蔭楠在內。那天,丁導去看望王鐵成,叮囑他好好養傷,順便告知拍攝暫停。看著導演滿臉的心疼和無奈,王鐵成卻笑瞇瞇地對他說:“這是好事兒,快回北京拍最后主持國慶招待會的戲。”
拍攝現場,時光倒流20xx年,定格在1974年的2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在歡快的迎賓曲中,王鐵成用數米長的繃帶固定好肋骨,穿著中山裝,步入宴會廳。已是癌癥晚期的周,每一次舉步,每一次拍手,每講一句話都伴隨著刻骨的疼痛,而此時的王鐵成不用表演就把重病纏身、極度虛弱憔悴的神態再現出來了,渾然天成。用導演的話說,“那個疼痛勁,是化妝都化不出來的,他那感覺都是因為真疼,上臺講話什么的,都是處于病的那種狀態下”。一樣的消瘦、一樣的病容、一樣的堅定……劇組的所有在場人員已經忘記了這是在拍戲,他們起立歡呼,眼含熱淚,仿佛周又回來了。
電影拍攝完畢,在中南海的首映式上,滿場哭聲不斷,一直到影片結束。細心的組織者特地在劇場門口準備了救護車,因為觀看的有很多都是中央委員、老同志,怕他們因情緒激動而出現意外。鄧穎超看過王鐵成的表演,給他打了90分。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江平后來撰文說:“在我看來,他原本并不像‘周恩來’,只是外形有六七分的相似……拍《周恩來》時,他已經把神似琢磨到了超常的境界,可用‘出神入化’、‘恩來轉世’來形容。”
因一次車禍而使表演達到完美,從而走上藝術的巔峰,王鐵成可謂因禍得福。其實,厄運當頭,它既可以是就此放棄的理由,也可以是不屈奮斗的動力,一個人的平凡與偉大,常常就在那樣的時刻決定。
勵志成長的簡短的名人故事:李云迪的故事
李云迪1982年出生于重慶,從事舞蹈藝術的媽媽張小魯發現了兒子的音樂天賦,4歲時李云迪就開始學習手風琴。7歲時,他轉向鋼琴的學習。在媽媽的精心培養教育下,他的學習一直都非常刻苦,每天都要練習鋼琴,一旦坐在鋼琴前就如同著了迷一樣,不是媽媽反復催促他休息,他就是停不下來。
人們都說他是音樂奇才,因為在求學期間就斬獲了無數國內外的鋼琴大獎。20xx年,在他18歲那年,他就獲得有“鋼琴奧運”之稱的第四屆華沙肖邦鋼琴比賽第一名,贏得“中國的肖邦”的贊譽。
少年成名后,他一發不可收拾。次年,他與全球最大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德國DG公司簽約,成為與之首位簽約的中國人。當年5月,通過層層選舉,李云迪又成為“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隨后,他在國內外多次成功舉辦獨奏音樂會。
然而,各種各樣的榮譽讓李云迪的心態發生了很在的變化,巨大的光環使得他有些迷失自我了。一天,媽媽見他用的是香奈兒,背的是LV包,戴著勞力士手表,就說:“云迪,有人說你快玩物喪志了,你可要注意喲!”
李云迪卻不以為然地說:“我要的可不僅僅是名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名牌的底蘊。國外這些名牌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名氣,實際上都因為它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背景,把每一件產品當成藝術品來打造。人們不總說藝術是相通的嘛?我使用它們就要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李云迪的精神境界從中并沒有得到提升,而是墜入孤芳自賞,以致自戀泥淖中。他認為自己已經成了真正的鋼琴大師,除了巡演,不再理會任何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美其名曰:自己是在積累。
媽媽知道兒子已誤入歧路,但一時又不知道怎樣去說服他。然而,她終于找到了說服兒子的突破口。
那是秋天,一天,天突然刮起了大風,氣溫驟降,張小魯要為在訓練室的兒子送衣服。可兒子并不在訓練室,她給兒子打電話,電話中李云迪告訴媽媽:自己和一位朋友一家茶館喝茶,切磋技藝。張小魯到了他所說的茶館,見媽媽去了,他趕緊起身迎接媽媽,卻只聽“砰”的一聲,李云迪的頭碰在了門上,原來那是一扇玻璃門。
媽媽很心疼兒子,可突然她心間不禁一動。回到訓練室,媽媽說:“云迪,剛才我仔細想了,你現在的情況就像在緊閉著玻璃門的房間里一樣,人們雖說能看見你,可你卻拒人于門之外。這樣,面對你的媽媽,你也難免要碰頭,更不用說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見兒子若有所思,張小魯又說:“你總說你依然要積累,你想過沒有,哪怕你的藝術修養再高,但你不能進入大眾的心間,人們不能聽到你的演奏,你這種修養又有什么意義呢?”
聽了媽媽的話后,李云迪整整天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母親的話在他腦海里不停閃現,他對所謂的提升修養第一次有了懷疑。第四天,當張小魯再見到兒了時,李云迪神采飛揚地說:“媽媽,我想明白了:以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認為這樣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但我錯了,音樂不屬于哪一個人的,是屬于所有人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音樂,就會有藝術。現在我要做的,就是砸碎這塊‘玻璃門’,置身廣大的觀眾之間。”說到這,他深深向媽媽鞠了一躬,說,“謝謝媽媽!”
李云迪從此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從20xx年到20xx年的兩年里,李云迪一心撲在了演出中,在與DG公司解約多年后,他又與古典唱片品牌EMI公司簽約,并錄制發行了《肖邦夜曲全集》。
20xx年3月1日,在波蘭華沙國家大劇院肖邦誕生日音樂會上,李云迪擔鋼這場音樂會的演出,并被波蘭授予第一本肖邦護照。
20xx年央視春晚上,李云迪更是一改以往浪漫含蓄的演奏風格,與著名歌手王力宏演繹了一曲激情澎湃的《金蛇狂舞》。這次演奏不禁讓人們想起了當今最受人熱捧的鋼琴手郎朗。人們說,李云迪一度領先郎朗,爾后被郎朗遠遠甩在了后面,如今他又能與郎朗并駕齊驅了。這讓媽媽好不欣慰。
藝術是讓人認識的,藝術不是“玻璃門”,而它是“舞臺門”,一個鋼琴家只有將自己美妙嫻熟的琴聲獻給最廣大的觀眾,其藝術才真正擁有巨大的生命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