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都是一些很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快來看看你看過沒有?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篇1
1957年秋,蘇聯成功的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一個月以后,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這個標志著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勝利的事實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在前蘇聯的幫助下,中國也開始了導彈仿制工作.
然而1960年,就在我國仿制導彈工作進行到關鍵階段的時候,赫魯曉夫下令撤走全部蘇聯專家,并帶走了導彈研制中最關鍵的圖紙。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定,要自力更生,發展我國的尖端技術,一定要爭口氣,依靠我們自己的專家,立足國內,無論如何也要把自己的導彈搞出來。
孫家棟:航天事業的發展,當時在發展過程中,總有兩種思想,一種思想感覺很難,能不能辦成,很難說,就是對自己信心不足吧,另外一種就想把這個步子,感覺到邁的太慢,這個世界上已經發展到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好像這么一步一步地走的這么慢。
1962年3月21日,在蘇聯專家撤走兩年后,中國人以并不慢的速度將東風—2號導彈豎立在酒泉發射場的塔架上,隨著點火口令的發出,導彈騰空而起。
孫家棟:當時就在那兒非常高興地歡呼,再看一會兒,怎么頭朝下了,趕快往回跑。
當時錢學森正座在北京指揮總部,面對這次失敗的現實,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他,心情復雜,他受聶帥指派飛往基地調查事故原因。
錢學森在基地非常仔細的進行了事故勘察,他發現這次失敗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沒有認清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這時他提出,應該用系統學的概念去處理這些問題。
王永志:他當時給我們舉個例子,印象很深,說有一個朋友問他,夏天房間里太熱,把冰箱門打開,房間里是不是能涼爽一些?然后他就說,這是不可能的。打開冰箱的門,冰箱門附近可能有點涼意,總的房間決不會涼下來,因為一直不斷的向房間里輸入電能,電能變成熱能,房間的溫度總能升高,于是他就跟我們說:搞總體設計的要理解和研究什么問題要從全局出發,從系統上來考慮這個事情,然后再做出決策,對我們以后的工作幫助很大。
這就是錢學森看待問題的方式,他認為必須從系統的角度來理解事物,把握問題,而這樣的系統學思想一直指導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1962年的冬天到了,這一年的錢學森似乎比以前更加忙碌。
錢永剛:他忙什么,有的時候偶爾的問一句,一看問這干什么,有那么很少的一兩次,一看這個嚇得更不敢問,所以真正我也很慚愧,我不是從小對我父親干什么好像特清楚,就知道他忙。
1964年6月29日,在經歷了失敗后的短短兩年時間,東風二號導彈順利發射,這是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術,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顆中近程導彈。
而就在三個月后,大漠深處又傳來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而與此同時,實現兩彈結合,使中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導彈核武器的艱巨任務擺在了錢學森的面前。
這是一次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感到有些擔心的任務,而這個在當初被認定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任務,讓錢學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就等于在自己的頭上扔下一顆原子彈,這傷及到的將是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頂著這樣的壓力,錢學森在基地上連續工作了一百多天。
1966年10月27日,亞洲上空爆響了一聲春雷,中國的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外電紛紛評論,羅布泊的巨響震動了全世界,中國閃電般的進步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
而在這之后的一九七年,當中國制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劃破天空,飛臨北京上空時,成千上萬的群眾一下子平靜下來,大家都側耳聆聽衛星上播放的東方紅,太陽升的清脆樂聲。這也是自兩彈以來錢學森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的又一大貢獻,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為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航天隊伍也磨煉成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作為中國航天事業技術負責人之一的錢學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王永志:錢老就提出一個建議,就是我建議第二代戰略火箭,應該由第二代人掛帥,于是也就是根據這個,當時四十多歲的這些人,包括我自己,開始當總設計師,在這之前,都是一些老前輩們,那些老總們當總設計師,我們頂多是個副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干脆就提出來,干脆人也換代,把總設計師都換成年青的,所以就是非常信任,大膽使用。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號飛船的發射取得了成功,不久后的一天,王永志悄悄來到錢學森家,并請秘書轉送給錢學森一份禮物。
王永志:他的生日的時候,88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他個什么禮物呢,我想他最關心的就是載人航天的第一步走的怎么樣,所以毫猶不豫地送給他一個飛船,神舟一號的模型。
但是讓王永志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錢學森最喜歡的一個禮物,至今這份禮物還被放在他床對面書架上的最明顯的位置,每天都能看到。
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他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惟一獲得此稱號的科學家。但錢學森卻在發言中說這個榮譽不應只屬于我,一切成就應歸于黨,歸于人民。我只是恰逢其時,回到祖國,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篇2
人們常說:“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堅合眾國。”迄今為止,哈佛已經培養出了7位美國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普利策獎獲得者,數十家跨國公司總裁。毫不夸張地說,哈佛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美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走向。出了這么多名人的哈佛大學門檻到底有多高?
哈佛大學錄取學生時采取的制度叫need-blind政策,這個政策的意思是說完全不管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情況,只根據學生的學業和素質進行錄取。惟材是學的宗旨在哈佛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在20xx年3月,哈佛校長就宣布:如果一個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萬美元,哈佛大學將提供該生讀大學的全額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甚至兩個假期回家的路費。中國學生的全額助學金高達4。5萬美元以上。
1638年,當時哈佛大學還叫坎布里奇學院。在這個學院成立兩年左右的時間,一位清教牧師在他去世的時候,將他的圖書館和一半財產全部留給了學校,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約翰·哈佛。為了紀念哈佛的慷慨捐贈,1639年3月13日,學校正式更名為哈佛學院。
徜徉在哈佛校園,幾乎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威格納圖書館的背后,就隱藏著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出身于富豪家庭的威格納,1920xx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在畢業后的第5年,威格納和父母一起登上了泰坦尼克,和電影里描述的一樣,這一次航行,讓這個幸福的大家庭夢斷大西洋。母親登上了逃難的小舟,而父親和威格納卻永遠留在了冰涼的大西洋海底。感念兒子對哈佛大學的熱愛,死里逃生的母親傾其所有建立了威格納紀念圖書館,圖書館落成的那一天,母親又將威格納生前的藏書一并捐出。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位母親要求,入學的學生一定要通過游泳考試。
曾經叱咤世界政治舞臺的國際關系學家基辛格博士卻兩次被哈佛拒之門外,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基辛格在哈佛學習的時候,就被導師認定是知識能量與行動能力俱佳的天才學生。導師四處奔走,希望他畢業后能夠留校任教,但是被哈佛拒絕了。1977年,在基辛格卸任美國國務卿后,他提出申請,想回到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但這一申請,被哈佛大學再一次婉言拒絕了。原因是他提出只研究不上課的要求,當時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博克教授表示:我們要的是教授,而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
想在哈佛當教授,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基本條件是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博士學位,但成功幾率可能只有1/50000。拒絕平庸的哈佛實行的是社會契約式的教授終身制。不晉升就走人的遞補原則,讓很多教授都感到危機四伏。也就是說,一個助教授如果五六年內還晉升不了副教授,恐怕就得另謀高就了,而要想得到終身制呢,非得熬到正教授不可,正是因為這樣嚴格的遴選機制,保證了哈佛擁有一支世界頂級的教授隊伍。
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篇3
孫正義的軟銀集團每年會收到700多個融資請求,公司會耐心地挑選出70個進行投資,為了獲得巨大的回報,孫正義長期為阿里巴巴融資,并且等待了20xx年之久。
20世紀末,孫正義已經發現互聯網是商業世界的下一個引爆點,他以此為出發點,積極尋找自己夢想的新載體。孫正義堅持認為,日本要想擺脫“失去的十年”的困擾,互聯網、新經濟是功效最強大的引擎。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技術的變革推動日本走向了有自己特色的新經濟時代。很多人以為,日本沒有出現蘋果、Facebook那樣的偉大的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其實不然,至少,軟銀就搭上了新經濟的高速列車,在之后的幾年里,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公司都跟軟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新浪。
表面上看,孫正義不像一個傳統的日本商人,他熱衷冒險,他最常說的話是:“對于一個項目,只要有70%的成功概率,我就會出手,如果等到成功概率達到90%時,那可能就來不及了。”
但在骨子里,他還是一個傳統的日本商人,血液里有武士道那種進取、敢于冒險、重信守義的基因。同時,他也敬畏禪意,熱衷于茶道,試圖在茶道中尋找平和與安靜,他希望自己的事業不要像疾風驟雨一樣傾瀉奔流,而是要在快速發展和不斷反省之間找到合理的邊界。
武士與儒商,刀劍與茶道,《論語》和算盤兼備,這是日本商人延續千年不變的特質。
貧窮的意義
1957年8月11日,孫正義出生于日本佐賀縣鳥棲市,在家中四兄弟中排行老二。在他的出生地,有很多韓國人、朝鮮人臨時搭建的木板房,這些簡易房甚至沒有門牌號。鳥棲市沒有知名的產業,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安靜小鎮。孫正義是第三代韓裔日本人。孫家祖先原來從中國遷移到韓國,到孫正義祖父一代,又從韓國的大邱遷徙至日本九州。
孫正義年少早慧,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貧窮的意義。少年時代,孫正義的奶奶這樣向他描述貧窮:“真正的貧窮不是生活不舒適,而是從來沒有想過貧窮這件事。”
孫正義自此開始思考如何擺脫貧窮,在那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學習。孫正義認為自己并不聰慧,但足夠努力,甚至全家人都出去旅行的時候,孫正義仍堅持留下來看書學習。
他最初對藝術感興趣,希望成為一個畫家。他像達·芬奇似的,畫了上千朵櫻花,然后發現自己不適合當畫家。他于是決定認真讀書,充實內心。
1974年,孫正義在美國游學。從他后來的情況來看,英語始終不是他的長項,誰讓日語本身就和英語“相克”呢?馬云曾回憶說:第一次見孫正義就被他蹩腳的英語擊敗了。
實際上,孫正義當時在美國只學習了一個月就返回日本了。但這一個月對他來說意義重大:那里不像日本,沒有那么多禮節、秩序和規則。校園里匯集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他們見面都大聲問好,熱情擁抱,有的還親你兩口。這是一個所有人的個性都能得到釋放,所有人的夢想都有機會實現的地方。
回國后,孫正義在家中對父母說:“我決定退學了。”這個情節也常常被媒體、傳記作家反復提及,人們還熱衷于拿孫正義的退學和比爾·蓋茨的類比。事實上,孫正義跟比爾·蓋茨退學的時間幾乎重合,蓋茨于1975年從哈佛退學,孫正義則在1974年放棄了日本的高中學業。
當時,孫正義面對著難以想象的巨大阻力。母親堅持認為他應該在日本讀完高中;父親身患重病,吐血不止;老師也為他放棄學業而惋惜。
那一次,父親把孫正義叫到床前問他:“放棄學業,你打算去做什么?”“去美國,讀書,開眼看世界。”父親沉默良久,給孫正義開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家人;第二,無論你在美國混得怎樣,也得娶一個亞洲媳婦。
成交!
50歲時,要驚天動地
孫正義終于再次踏上了美國國土,他很快考入了塞拉蒙提高中。
在美國的高中,孫正義潛心讀書,他很快就跳級,直接讀三年級。更傳奇的是,三天后他又跳級去讀四年級(塞拉蒙提高中為四年制)。他用三個星期的時間修完全部的高中課程,然后順利通過了美國“高考”,開始了大學生活。
幾乎就在孫正義讀大學的同時,比爾·蓋茨說服了同是電腦天才的保羅·艾倫將Basic語言應用到微型計算機中。蓋茨對艾倫說:“現在正是決定時代發展的關鍵時刻,分秒都不能疏忽。”
1975年,艾倫辭職,蓋茨中途退學,兩人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同時代的史蒂夫·喬布斯和朋友們也開始在車庫中創業,他們于1976年創立蘋果電腦公司。毫無疑問,孫正義和蓋茨、喬布斯是同時代的IT人物。他們是一群計算機與互聯網時代的先驅者。
通過美國“高考”進入霍利大學之后,孫正義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讀書,很快他又通過了伯克利大學的考試,轉入這所世界著名的大學。這時候,他19歲,開始規劃自己的一生:“30歲時,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40歲時,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50歲時,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60歲時,功成名就;70歲時,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
偉大的友誼
除了學習,在伯克利求學的孫正義開始熱衷于各種奇怪的發明。
孫正義的方法非常簡單,他做了好多卡片,每一張卡片上寫下一個事物,然后排列組合,由此發明出新玩意兒。比如,他在卡片上書寫釘子、橘子、板凳等等,然后把它們組合起來,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想法。例如,把釘子和避孕套結合起來,就是帶凸點的避孕套……諸如此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嚴格意義上來講,人們使用的電子詞典就是孫正義發明的。他把發音設備、辭典和液晶顯示屏巧妙地結合起來,做成了那種能幫你糾正發音的電子詞典,這項專利后來被夏普購買,并且完成了商品化。
這個過程給了孫正義很大的啟發:他準備用發明專利費進行創業,尋找到第一桶金之后,再進行更偉大的財富創造計劃。
為了完成目標,孫正義開始尋找合作伙伴,并且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名稱是M Speech System Inc。參與公司創建的有宇宙物理學家、發音電子合成器領域的世界權威佛萊斯特博士和陸弘亮,公司成員的年齡都比孫正義大。
陸弘亮原本在大學附近開冰激凌店,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孫正義,倆人相談甚歡,自此建立了一生的友誼。而他們之間的故事,比孫正義和馬云之間的傳聞更加讓人動容。20世紀80年代初,孫正義被診斷患上了絕癥,醫生認為他命不久矣,于是,孫正義把他在美國的公司賣給了陸弘亮。沒想到,孫正義福大命大,安然度過了此次危機。之后,他決定創辦軟銀公司,是陸弘亮為他提供了資金支持。
陸弘亮自己的人生也光彩萬千。他早年發明的卡片設計和打印軟件Print Shop對DOS時代影響深遠。那家享譽世界的UT斯達康也是他一手創辦的。當然,孫正義也是他的投資人。
兩個對技術無比迷戀的人創造了一個亞洲商業的傳奇,累積了財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雖然他們生命的軌跡有時候交融在一起,有時候又分開,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始終不曾褪色。
當時,孫正義與人合作,研究出了語音合成設備,該設備會根據客人的進出情況,自動說出“歡迎光臨”“多謝光臨”等問候語,我們現在去便利店聽到的那種自動問候裝置基本上就是孫正義發明的。
接下來,陸弘亮開始四處兜售這一款產品。舊金山有一條日本人街,主要居住著日本移民。陸弘亮跑到日本人街上將這一款產品派發給一些日本企業。很快,孫正義便收到了無數日本公司的訂單。他向學校請假,飛回日本簽訂合同,同時進一步開辟市場。
再次回到美國之后,孫正義和他的團隊開始研發有聲翻譯器。
1978年9月23日中午,孫正義駕駛著愛車保時捷914向宇宙科學研究所飛馳而去。他此行是去拜訪佛萊斯特博士。
那天是完成有聲翻譯器試用機制作的日子。
工作人員用手敲了敲貼在試用機黑色機箱上的字母鍵。
液晶畫面上先出現了英語“Good Morning”。
工作人員接著敲擊“翻譯”鍵,畫面馬上從英語轉換成了德語“Guten Morgen”。
成功了。
后來,孫正義開始把語音翻譯技術專利向日本公司兜售。他和陸弘亮吃了好多次閉門羹,佳能、卡西歐、松下等等公司對這項技術先是評頭論足,然后斷然拒絕。最后,夏普公司的董事發現了這個技術的良好發展前景,并且購買了他們的專利。4000萬日元的專利轉讓金成為孫正義繼續擴大生意的資本。之后很多語種的翻譯軟件都被接連開發出來了。
除了技術發明,孫正義還把在日本流行,但美國人還沒有使用的新奇物品引入美國,比如游戲機、超級瑪麗游戲等等,這些敏感的商業嗅覺讓他的財富與日俱增。
1980年,孫正義大學畢業,他選擇回日本繼續創業。當時,孫正義還沒拿到畢業證,但創業的激情督促著他回國。孫正義下定決心即刻啟程,陸弘亮勸他:“你要回去我理解,但多等幾天拿到畢業證也好啊。”孫正義的回答是:“讀大學不是為了拿畢業證,而是為了學習知識。”
八年以后,孫正義的女兒一次次問他:“爸爸,你真的讀過大學嗎?”這時候,他才回到伯克利大學,在一堆布滿灰塵的文件中尋找自己的畢業證。
八年后重回伯克利大學的時候,孫正義已經名滿天下,他創辦的軟銀公司為他帶來了財富和名聲,也牽引著日本擁抱互聯網時代。這就是孫正義早期創業的故事,很多人已經淡忘了,但依然值得我們回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