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變得這樣甜蜜;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顯得如此寶貴。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理想造就成功的優美故事,歡迎閱讀!
理想造就成功的優美故事1:
這個溫煦的春天,一封只有短短十個字的辭職信,卻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那位河南女教師可能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的十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仿佛是早春一縷楊柳風,將無數人麻木冰封的心之河,吹開了一個小小的坼裂。
是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十來年前,一位剛剛走出校門,參加工作僅僅半年多的女孩,面對日復一日感覺沒有激情的工作,萌生了去意。
當了幾十年中學教師的父親反對說:“你這可是鐵飯碗,砸了就沒有了。再說上海那么遠,你一個人去舉目無親,怎么生活?”
媽媽更是反對,媽媽說一個女孩子當個教師穩穩當當,挺好。
她也知道挺好。
但那種完全可以預見的安穩,那種完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是她內心想要的——過幾年,嫁個人,一般就是同行,然后就是上課下課,時光流逝四十年,退休,老去。
十七歲就能預知七十歲的生活。這不是她內心想要的。
她想去遠方。她想去上海。那是凝聚著她兒時大白兔奶糖的一個遙遠的夢。
她給父親寫了封信,她說:“爸爸,您的擔心我能理解,我心里很清楚我在做什么。我知道去上海,會有顛沛流離在等我,會有披星戴月在等我,也會有炎涼冷暖在等我,更知道會有命運未卜在等我。但我仍然選擇去遠方。”
“年輕人需要歷煉、需要摔打、需要闖蕩,大不了闖個頭破血流,那又怎樣呢?青春沒有體驗過疼痛辛苦,就不能更好地體驗快樂與收獲。”
感謝她開明睿智的父親,他終于同意了她的選擇。
……
那個秋陽照耀的下午時分,一位尚顯一臉稚氣的女孩,手里提著一個簡陋的小行李箱,從空氣污濁的長途汽車上下來。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顛簸,她稚氣未脫的臉上有著疲憊、緊張和迷茫。
來到上海,才知道原來世上有這么多的摩天大樓。
女孩從長途汽車上下來之后,找了個汽車站旁的小旅館安頓下來,就開始了艱難的找工作之路。
她去書報亭買了份《人才市場報》,才知道原來沒有大學本科或以上文憑,在上海,幾乎什么工作都找不到。
轉眼十來天過去了,工作還沒有一絲著落。寄出去的簡歷,一律泥牛入海,沒有一絲絲回音。
冷暖炎涼,悉數心中。
一天,她在《人才市場報》上看到展覽中心舉行大型秋季人才交流會,她毫不猶豫直奔上海延安中路1000號的展覽中心,一進人才交流市場,她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
——數千平方米的展覽大廳,人頭烏泱烏泱的,她也擠了進去。
她看到旁邊求職者制作精美的一大本簡歷,再看看自己只有一張A4紙的簡歷,再看看人家簡歷封面上什么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她想,完了,在這個地方,她一絲一毫競爭力也沒有。
她覺得那場景就像看電視紀錄片里非洲草原上角馬群的涌動奔騰一樣。那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已經卸下了天之驕子的光環,汗流浹背地擠來擠去,將自己包裝精致得像企業競標書一樣的簡歷送到用人單位招聘者手中。
而招聘者簡單地瞟一眼,就放在一邊,說:“我們研究一下,再通知你。”她揣度,那些精美如標書的簡歷大部分的命運大概都是按幾角錢一斤的價錢給了廢品收購站吧。
而她那只有一張A4紙的簡歷,就更不用提了。
她甚至開始有點隱隱后悔自己辭了老家工作。
然而開弓已無回頭箭,既然選擇了遠方,這就是宿命,也是必然。她咬咬牙,又鉆進人潮之中。看到稍微靠點邊的職位,她把簡歷遞上去,對方看了看說:“你是學師范的?不對口啊。”
她不甘心,第二天又跑去人才交流會。
一家中新合資的文化公司招聘腳本文創人員,要求是具備較強文字創作功底,有童趣并且想象力豐富。最讓她開心的是,沒有“本科以上文憑”這幾個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的字眼。工作人員大概都吃飯去了,她把公司地址抄了下來,決定主攻這家公司。
她從行李箱里拿出從前在學校發表的二十來篇文章的樣報,除了師范和中學時發表的,甚至把小學作文選上的那幾篇也放進去了。
二十來篇小文章,一篇篇看著不起眼,可一復印裝訂起來,還真像那么回事。她跑到郵局,用掛號信寄了出去。
回音比她料想得還快,一星期后她就接到了面試通知。
面試主要為筆試,筆試的時候,除了她,還有九個人。筆試后又進行了最后一次復試,她竟然被錄取了!
后來她才知道,她竟然糊里糊涂地“打敗”了好幾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
就這樣,她開始了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公司包一頓午餐,但不包住宿。她的錢已所剩無幾,為了省點錢,她在離得很遠的郊區租了一間小房子,上班要換三趟公交車。
每天晚上回到住處已經很晚了,她覺得在外面吃不但貴而且吃不到東西,她就買了個小煤油爐自己做點簡單的晚飯吃。
夏天酷熱的時候,下班路上買了點肉,晚上炒熟,想留著第二天再吃一頓,就把肉放在臉盆里用涼水漂著,第二天下班回來聞聞,肉壞了,不能吃了,只好倒掉了。
是有些辛苦。說不辛苦那是矯情。
……
那年,那位一臉稚氣從長途汽車上下來的女孩,就是我。
就是此刻,在寫字臺旁,記錄心靈的我。
如今的我,已在上海這個城市工作生活十余個春秋了。我喜歡她充滿生命律動的節奏,我喜歡她蓬勃向上的朝氣,每一天的黎明都充滿了新的希望,每一天的日落都凝結著收獲的喜悅。
我已經在這個城市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兩個可愛的孩子,自己喜歡的工作,彼此真誠鼓勵的朋友們,還有讀書寫作這個業余愛好,以及對于夢想的堅持與守望……這些,都讓我的每一天充滿喜悅、激情、熱望。對生命、對生活,懷著滿溢的感動與感恩。
那天看余華的《活著》,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別的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生命本身可以承載千鈞一發的力量。”
而我想說,青春不是安逸的青春,是為了汗淚交流而青春,青春本身可以承載千鈞一發的力量。
曾聽一位我很敬仰的前輩說過,生活沒有捷徑,唯一的捷徑,就是你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我喜歡這句話。
我覺得這句話,可以讓我們顛沛流離、前路未卜的青春,慢慢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篤定、走向穩健。
雖然說,不夠悲傷,就無法飛翔;沒有夢想,又何必遠方。但那遠方,總是有一團小小的螢火,在那里影影綽綽。那就去追吧,勇敢地去追。
因為青春本身,可以承載千鈞一發的力量。因為,青春,以及遠方,原本都屬于汗淚交流。
理想造就成功的優美故事2:
比爾·拉福是美國當代的著名企業家。
比爾從商的志向來自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在商界滾打多年卻始終沒有取得什么驕人的成績。受父親影響,比爾從小就立志要做一位成功的商人,更何況他的父親也認為他做事機敏果斷,敢于創新,非常具有商業天賦,所以一直鼓勵比爾去讀經濟或者商貿類大學。
讓父親沒有想到的是,比爾在高中畢業后,卻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工科中最基礎最普通的機械制造專業。比爾的父親生氣地指責比爾說:“你一定是忘記了自己的理想,要知道,你并不是要做一位出色的工人,而是做一位成功的商人,你為什么不讀商業貿易,反而要來學機械制造呢?你這不是拉近理想,分明是把理想推得更遠了!”
比爾不贊同父親的觀點,他覺得適當把理想推遠一點是正確的,因為工業商品在商貿中占了絕對的大多數,如果不具備工科知識,就不能了解產品的性能、生產制造等各方面的情況,將來很難保證能在經商中占到優勢,更何況工科學習不僅是增強工業技能,還能幫助一個人建立嚴謹求實的思維能力,培養一種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這些素質都是經商所不能缺少的。
聽了比爾的解釋,他的父親終于明白了比爾的想法,比爾也得以留在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讀書,四年的大學,比爾沒有拘泥于本專業,他同時還學習了許多化工、建筑、電子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畢業后,立志從商的比爾并沒有立刻帶著這些知識投身商海,而是考入了芝加哥大學繼續攻讀經濟學的碩士學位,這期間,比爾掌握了大量的經濟學基本知識,掌握到了決定商業活動正確性的眾多因素。
取得學位后,按理說比爾應該可以向理想進發了,可是他不僅沒有立刻下海經商,反而還進一步把理想推遠了:他又花了三年時間進入別的私人學校學習法律知識,之后又進入了一所法學院旁聽法律課程,同時他還學習了一些微觀經濟活動的專業經濟學以及企業管理知識!完成這一切之后,比爾又考進了政府部門工作,直到這時,他的父親終于忍不住了,他指責比爾已經徹底忘記了自己的理想,他提醒比爾說他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不是去從事政治。
比爾有自己的想法,因為經商必須要具備很強的交往能力,要想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必須要深知處世規則,善于人際交往,然而這種能力是在任何學校都學不到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磨煉出來,而磨煉這種能力的最佳去處就是政府部門。比爾在政府部門一干就是5年,他也在工作中培養起了深思穩重、沉著冷靜的個性。
5年的政府工作結束后,比爾開始慢慢向商業靠近,他應聘到一家公司去熟練商情與商務技巧,因為表現突出,兩年后,公司打算出高薪讓他擔任副總經理,但比爾卻辭職了,他意識到自己是時候正式向自己的理想邁開腳步了,隨后,他開辦了自己的拉福商貿公司,這時,比爾已經是一位35歲的中年人。
因為比爾的準備工作實在充分,在接下來的商務操作中,他幾乎能考慮到每個細節,能應對一個合格的商人應該能應對的一切,并且能夠嗅到各種商機,避免各種法律糾紛,他之前所學的每一點知識和所做的每一步準備,都在他之后的商業活動中發揮出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生意進展異常順利。
也正因如此,在此后短短的20xx年時間里,比爾的公司從最初20萬美元的資產發展成了現在200億美元,比爾本人也成為美國商業圈的一個神話人物。
對于比爾的成功,20xx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就曾在一本書中這樣評論:“急于求成在很多時候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而適當推遠理想反而是一種備戰人生的最佳方式,比爾所擁有和依賴的,就是這種獨特的智慧!”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