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尋求幫助,但也只是給你建議而已,最后還是需要你自己做出決定。因為這是你的人生,別人都是旁觀者,你才是主角。
我在大一的時候,和珍珠一樣,遇到了專業(yè)的難題。當時病急亂投醫(yī),逮住一個人就問,你覺得我應該轉專業(yè)嗎?你覺得女生能當程序員嗎?你覺得我有潛力學好這個專業(yè)嗎?
身邊人的說法各異,有說女孩子干這行很辛苦,也有說女孩相比男孩要更沒天賦。
結果一圈問下來,發(fā)現大家其實都不喜歡這個專業(yè),特別是同寢室的女孩們,心里也都是覺得自己只能在這個行業(yè)里混口飯吃,要不然以后還是換其他文職類工作吧。
我當時在了解這種現狀后,毅然打算轉專業(yè)去學金融。也想過去新聞學院,但最后陰差陽錯去了商學院。不過都算很喜歡,所以也沒后悔。
但你看,一個人剛開始的喜歡往往是停留在表層的,你可能因為一部電視劇對光鮮亮麗的廣告文案員感興趣,也可能因為一個訪談對新聞傳媒感興趣,更可能因為股票市場對證券感興趣。
所以,喜歡這個東西很帶有個人色彩,如果這個色彩比較濃厚,那你的主觀能動性更強。
從大學專業(yè)這個問題來看,珍珠一開始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也付諸很多行動。但隨著環(huán)境的影響,她自己的驅動力開始下降,自信心也出現動搖。
那么回歸到問題本身,你應該學會給自己的專業(yè)打分,喜歡和討厭的程度有多大(十分制)。
如果既不喜歡也不討厭,那就先學好本專業(yè)。
我當初認識的一個朋友,他很喜歡攝影,平常經常會參加一些國際類的攝影大賽,但他的專業(yè)是生物技術。我沒問過他喜不喜歡他的專業(yè),但他還是認真上課,好好復習,最后期末每一門成績都是九十分以上,拿過很多次國獎。
他沒畢業(yè)之前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影樓,最后選擇繼續(xù)干攝影,在業(yè)界也小有名氣了。
所以,在我看來,你能喜歡自己的專業(yè)固然很好,但如果你不喜歡,那也別討厭它,把期末考試過了,其他的時間就花在你喜歡的事情上面。
如果僅僅因為別人說這個專業(yè)沒前景,沒錢途,那只能說你還不夠熱愛。
每個行業(yè)都有競爭者,每個行業(yè)也都有成功者。雖然說潮流和趨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比別人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既然不熱愛了,那就去尋找你熱愛的,并動用一切方式去實現它。
珍珠其實對英語很感興趣,但她卻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并不針對性的兼職上面,這樣一方面削減了她本身對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還會對自己的經濟狀況產生不滿。
兼職固然能夠帶來有效的經濟來源,但這個市場那么多的兼職,你完全可以找和英語有關的,比方說做英語家教,網站英文翻譯,還可以參加國際展會當翻譯。
我們往往會有一個自我誤區(qū)是,我們需要學好了才能去用,如果我現在能力還不夠,我覺得我還得繼續(xù)學。
但你不做,永遠檢驗不出你的學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才會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一樣東西在阻礙你行動的步伐。那就是,我們想要的太多,渴求的太多,到最后,發(fā)現自己什么也沒有做好。
試想一下,一個人一天工作的時間能有多少?
在企業(yè)是8個小時,對學生來說可以最多12個小時,如果把時間分為三個板塊,那每天最多只能集中做三件事。
超出這三件,其他的你只能放棄,如果想要的再多,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疲倦。疲倦感會影響工作效率,從而影響最后的結果。而結果影響你的自信心,最終會讓你對所有的一切都失去興趣。
這就是惡性循環(huán)的開始。
我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不斷給自己攬很多的事,讓自己很忙碌,讓自己不停歇。但往往到后來,反而不喜歡一開始自己堅持的東西了。
后來,我不斷學會給自己做減法。
告訴自己,我不是全才,我不能兼顧所有的事情,都讓它變得很完美。我只能做好一件事,等我做好這件事后,我再去兼顧其他的事。我不能想要很多,我需要學會舍棄。
這也是我很想對珍珠小姐說的一句話:
學會舍棄,學會抓住問題的中心點,處理好中心點的事情后,再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當你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并看清本質時,你會發(fā)現,自己的能力其實很強。
你要不斷提醒自己,只有去實踐,道理才算真的懂。
我始終相信,未來的你,一定比現在出色!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