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1988年,初春的一天,在重慶市近郊的江津城、在與江津城隔江相望的德感壩,三個男青年躺在幾江河畔的沙灘上,在草長鶯飛的季節中做著艷麗的春夢。其中便有本文作者歡鏡聽。躺在歡鏡聽身邊的兩位男青年,一位叫蔣勇,一位叫庹純雙,他倆是重慶市銅梁縣人。
那年,歡鏡聽二十二歲,在一家鄉鎮建筑公司當打字員,因為某種說來話長的朋友緣分,他與異鄉的蔣勇、庹純雙成為摯友。那時候,他們雖然出身社會底層,就連身上的衣褲都還打著補丁,但是,也許正應了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話,他們三人一邊餓著肚子一邊仰望天上的流云,大談人生理想:庹純雙想當書法家、蔣勇想當報人、歡鏡聽想當作家。不過,當他們三人在談完各自的理想后,聯想到自己出身草根百姓的生存困境,又心虛地笑起來,不約而同地說:這哪里是現實生活中油鹽柴米般的理想?明明是畫餅充饑般自欺欺人的夢想。
他們三人為自己取了一個集體性的綽號:三個火槍手。
三個火槍手盡管年輕,卻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常識:要把夢想變為現實,必須打好物質基礎。于是,1988年下旬,趁著海南島建省,歡鏡聽第一次走出四川盆地,開始了后來十多年南來北往的行商生涯。在這十多年里,歡鏡聽當過推銷員、企業廠長、商貿公司總經理……在這十多年里,因四海為家、居無定所,歡鏡聽與另外兩個火槍手失去了聯系。
1999年,已經走過曲折人生之路的歡鏡聽,自忖有了一定的生活感悟,可以圓作家夢了。于是,他開始自由撰稿人生涯。很快,歡鏡聽的作品就出現在四川《天府早報》、湖南《三湘都市報》、湖北《十堰晚報》、吉林《長春晚報》、《重慶晚報》、《成都晚報》的連載專欄里,尤其是四川《天府早報》為歡鏡聽開設了長達四年的作品連載專欄,一段時期內,歡鏡聽的作品成為《天府早報》的品牌欄目,《天府早報》還破天荒為他的作品連續三天打出高十厘米的彩色通欄廣告,作品連載到高峰期時,報紙每天辟出半個版面,以四至五千字的篇幅發表,有些廣告商還明確要求將廣告位與歡鏡聽的連載專欄排列在一起。
2001年,歡鏡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個人專著。作品出版后,歡鏡聽第一次試圖與另兩個火槍手聯系,然而,寫去的信件如泥牛入海無消息。第二年,歡鏡聽一年內出版了六本書,他第二次寫信到銅梁,仍舊無消息。
2004年,基于歡鏡聽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績,中共江津市委、江津市人民政府經過慎重研究并上報重慶市有關部門批準,將歡鏡聽列為“特殊人才”特招進江津市文化館(現重慶市江津區文化館)。而另外倆人為了生計奔波著!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 评论
-
最新评论
在厕所看到的。。<br/>一同事哥们属于飘渺型,家是内蒙古的..年假休完以后,一直没来上班,直到领导给他电话,他说,我家是游民,现在搬家了,我现在骑着马在草原上找呢...这都找了一星期了..
突然想到小学的时候学校每个月会发儿童杂志下来,每次我都会敬佩里面一个叫做佚名的人,因为每次都有很好看的故事是他写的,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发下来我都要去数他这个月又有几篇文章上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