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這里勵志人生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五篇歷史著名人物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一、《伍子胥過昭關》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斗爭中,大國兼并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斗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后五十多年里,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么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發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發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只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后,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于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并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尸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占領了郢都。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于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派兵救楚國,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愿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杰出的軍事著作。
二、《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秦國打敗晉國以后,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么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里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干什么?”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心里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后,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于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里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么樣。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于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后,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后,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后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于和中原霸主晉國沖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