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匿名信事件”
因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日本學生會干事一手制造了匿名信事件。這件事對魯迅刺激很大,攻擊自己已經很過分了,竟然又牽涉恩師。由此可以看出復雜的事件背景。大的背景是日本在甲午和庚子后,國富兵強,青年受的是軍國主義教育,有一種民族狂熱,在他們的眼中,中國是弱國。小背景是仙臺醫專門中,有的人不能容忍一個中國人學習成績在一百多名日本學生中居中,他們認為中國人笨,是低能兒,學西洋醫學不可能及格;對藤野先生精心輔導中國學生表示江滿。學生會干事有沒有權力檢查同學的講義,文中沒有交代,但是學生會干事的幾個小動作(出通知的含沙射影、寫匿名信及收回匿名信等),都表現出這些日本學生的器量很小。學生會干事的上躥下跳,和后面日本學生歡呼“萬歲”,反襯出藤野重重作為老師的博大胸襟。
“中國是弱中,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作者追憶這件事時,思想已經很成熟,所以顯得很大度,然而我們從這中間讀出的是憤慨 悲傷。
促成“棄醫從文”的第二個原因是“看電影事件”。
1904年日本與沙皇俄國為爭奪遠東利益開戰,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打仗戰場竟然在中國境內,炮火踐踏了中國人的生活,更恥辱的是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我”不得不看這樣的電影已經是很難堪了,而影片的內容竟然又是日本軍要槍斃“中國偵探”,圍觀者竟然“也是一群中國人”,這簡直是奇恥大辱!然而“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日本學生歡呼“萬歲”,給“我”以強烈的精神刺激。魯迅從青年時代就目睹了封建王朝的腐敗無能,接受了新思想和志士仁人的救國意識,作為一個覺醒者,對“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酒醉似的喝彩”,自然感到無比的痛心。日本學生的狂熱已經使他“特別聽得刺耳”,而同胞的麻木不仁,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
從此中國多了一位偉大的作家,革命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