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拼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
她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張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濟南,成長于莘縣。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了對社會能有所貢獻貢獻,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莘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她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并配發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團中央召開了“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命名表彰大會,宣傳了她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感人事跡。1983年5月,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代革命家為張海迪題詞。此后,張海迪的名字傳遍全國各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是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張海迪輪椅上的夢
張海迪的家鄉在山東省文登縣。她出生的時候剛好九斤,媽媽高興地說:這可真是個“九斤老太”了。大人們看到她長得健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當時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對自己的長女寄托著美好的希望。女兒雖然生在泉城,可他們畢竟更愛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電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羅河之聲》。母親說,莫斯科的“白夜”、尼羅河的歌聲是迷人的;祖國渤海之濱的笛聲也應該是令人神往的,女兒就叫“海迪”吧。
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幻想。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連下樓梯的時候也不老實。人們看到她歡蹦亂跳、有說有笑的時候,就沖口而出叫她“玲玲”;人們看她做事聚精會神,對奇妙無窮的世界提出一串串問題時,人們又正而八經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還保存著一張二十多年前的照片,這是玲玲在上幼兒園時照的。白色的連衣裙,使她格外精神;兩條小腿站得直直的,膝蓋下的肉窩還清晰可見。這張照片現在格外珍貴了。只有它記錄了海迪曾經和常人一樣有著健全的雙腿!
玲玲5歲那年,一場災難性疾病降臨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兒園里正在排練節目,她唱著、跳著,忽然覺得眼前一片發黑,她摔倒了。平時,她摔個跟頭,總是自己不聲不響地爬起來。這次,她用盡全身力氣,還是站不起來。她著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兒去了?”父母把她抱進醫院,醫生們反復會診,大夫拿著診斷書惋惜地說:“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這病據說起因是偶然的。在運動中,脊椎里一條細細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許不過是一滴血,變成血塊,擋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擠壓,脊髓的搏動變減弱了,甚至完全梗阻。當時,數不清的醫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讓這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站起來。但是,就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進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一樣——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但眼下還只能是一籌莫展。
在濟南工作的爸爸媽媽抱著她跑遍了濟南幾家大醫院,后來又幾度到武漢、北京就醫。醫生先后給她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結果卻沒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體從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沒有知覺了,也就是說,身體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覺和功能。她必須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撐著,才能坐得住。爸爸媽媽的心像秤砣一樣沉,他們擔心孩子今后還能否經受得住更大的考驗。難啊,未來的生活!玲玲這艱難的第一步從哪里邁出呢?
爸爸給她買來了收音機,媽媽給她訂閱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離地陪伴著她。許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錢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但看望玲玲時,總是想方設法給她帶來新奇的禮物。玲玲怎么也數不清關懷、幫助、照顧過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盡管人們以無限的關懷溫暖她的心,但這遠遠不能補償癱瘓給這小姑娘帶來的痛苦。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么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于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剛說完,她就看見媽媽背過身兩手摸著臉,玲玲想,媽媽一定是哭了。媽媽說:“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見玲玲這樣渴望上學,渴望學習知識,媽媽決定,說什么也要盡量滿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學,就請老師來教她。可家里請不起,也請不到專職的老師,媽媽爸爸只能在下班后親自教她。
玲玲從7歲起,一連四次報名上學。前三次,老師看到她癱瘓的雙腿都難過地搖搖頭。每天,她只能趴在窗臺上,羨慕地看著別人去上學。10歲那年,爸爸帶她到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第四次報名上學。老師看她的確是個聰穎、上進的孩子,破例同意她報考。發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著她來到學校門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紅榜里尋找自己的名字。“張海迪”,當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時,拍著手喊叫起來:“我上學了,我上學了。”他讓爸爸背她在校園里走了一大圈,這是教室,那是操場,海迪指指點點,別提多高興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給她買了一個小書包,媽媽為她買了一雙新鞋子。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當別的小朋友高高興興去上學時,媽媽卻背著她踏上北去的列車,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說海迪上過學的話,校門對她只開放過半天!
學校進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鋪開了課本。平時,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腳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經松弛下來,使下肢稍稍能夠屈伸,她就能坐起來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間神經就鉆心一樣的疼。她吞下兩倍的止疼藥,硬是咬著牙關按、摸、捶。有時讓媽媽幫忙。媽媽舍不得用力,她不高興;媽媽用力了,她送給媽媽的是掛著汗珠的笑臉。僵硬的腿腳終于軟化了。當她能倚著被子坐一會兒,或掙扎著用胳膊支撐著趴在桌子上時,她驚喜萬分。殘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別人能會的,我也要會。”有時,小伙伴問她:“玲玲,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醫生,讓每個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來!”
玲玲特別愛學習,但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時時折磨著她嬌小的身軀,有時,她實在感到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鄭重地對玲玲說:“今日事今日畢!”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絕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訴自己說:“我要像在學校里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辮子,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蘇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種用老方法排版的書,里面多數的漢字都是繁體字,又是豎排的格式。對10歲的孩子來說特別難讀,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她就憑經驗來猜。一次,當她從書中看到一句“媽媽領著我到楊樹林時”,雖然猜出了另外的幾個繁體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楊樹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從“林”字看,“楊樹”應該是一種樹,那么,這個“樹”字應該就是“樹”的另外一種寫法;“楊樹”又是什么樹呢?一定是一種很常見的樹。于是,她開始在心里念著自己知道的各種樹名,當她默念到“楊樹”時,心里一亮:“楊”的寫法,與“楊”字不是很像嗎?看來,“楊樹”就是“楊樹”!想到這里,玲玲非常高興。這樣,在猜字過程中,玲玲早早地認識了許多漢字并掌握了有關的知識。
10歲那年,媽媽送給玲玲一本日記,是紅色漆皮的。媽媽說:“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寫日記!”當時,玲玲并不知道該怎么寫日記。起初,她寫的是:“今天我讀了×××書,今天我吃了藥。”這些日記,用詞單調,也沒有什么情感,經過媽媽的開導后,玲玲終于明白了寫日記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與情感都寫出來。以后,玲玲開始把所有親情、友情的溫暖都寫進日記,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長大以后,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海迪認為,當初如果沒有堅持寫日記,后來就不能成長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座刷著紅漆的三層樓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伙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如果沒有堅持寫日記,后來就不能成長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座刷著紅漆的三層樓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伙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