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有一個魚桿和魚簍的故事廣為人知。
兩個年輕人外出旅行,因為迷路而越走越遠,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地方距離最近的村鎮也有幾百公里。
眼看著所帶的食物沒有了,而要返回是不可能了。
正在絕望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個釣魚的老人。老人手里拿著一個釣魚桿,魚簍里有一些魚。他們立即向老人求救。老人說,從這里出去走到有人煙的地方,至少有七天的路程,我手里的兩樣東西分頭送給你們,請你們自己看著渡過難關吧。老人請他們自己選擇,要么要魚簍里的那些魚,要么要釣魚桿。年齡大些的要了魚簍里的魚,他說,我沒有力氣去釣魚了,我吃著這些魚回去了。他拿了魚簍就上路了。年輕一些的拿了釣魚桿以后,心里想,有了釣魚桿就去找有魚的地方釣魚,也沒有問題。他很高興地從老人手里接過釣魚桿就上路了。幾天過去了,拿了魚的那個人把魚吃光了,但是他僅僅走了一半的路程,在他要開始下一半路程的時候,他餓死在了路上。
而拿了釣魚桿的人呢?他拿了釣魚桿以后就尋找能夠釣魚的地方,當他距離有魚的地方還有十幾公里的時候,他再也爬不動了,他也餓死在了路上。
很多年以后,又有兩個年輕人同樣因為迷路到了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同樣,在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手里有兩樣東西,一是釣魚桿,一是有一些魚的魚簍。他們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是分頭送給他們每人一樣東西以后就走了。
兩個年輕人是好朋友,他們商量,我們不能分開,兩個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個人大,我們共同吃著這些魚去尋找釣魚的地方,邊釣魚邊向有人煙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果然,在魚簍里的魚將要吃盡的時候,他們找到了釣魚的地方,他們一個上午就釣了十多斤魚。而后,他們把釣的魚曬成魚干,向著來路走。不久又發現了釣魚的地方,他們又釣了很多魚。
十幾天以后,他們成功地從死亡之地突圍,回到了出發的地方。
澳大利亞人把這個故事作為他們民族的座右銘,告訴自己的子孫,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精誠合作,而不要自私狹隘。
澳大利亞人因而以精誠合作而聞名于世,他們有一句格言家喻戶曉:合作可以把成功無限地放大,自私狹隘只會毀掉前程。
團隊精神的精髓是生死相依。
思路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有這么一個故事。4個營銷員接受任務,到廟里找和尚推銷梳子。
第一個營銷員回來了,但一把梳子也沒推銷出去。他解釋道:他到了廟里之后,一個勁地向廟里的和尚解釋,梳子可以梳理頭發,讓儀態更加美觀。但廟里的和尚說他們沒有頭發,不需要梳子,最終他一把梳子都沒銷掉,只好空手而歸。
第二個營銷員回來了,銷了10多把。他介紹經驗說,我告訴和尚,頭皮要經常梳梳,可以止癢;頭不癢也要梳,可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念經念累了,梳梳頭,頭腦清醒。這樣,廟里的和尚每人買了一把梳子。
第三個營銷員回來了,銷了100多把。他說,我到廟里去,跟老和尚講,您看這些香客多虔誠呀,在那里燒香磕頭,磕了幾個頭,站起來頭發就亂了,香灰也落在他們頭上。您在每個廟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們磕完頭燒完香可以梳梳頭,會感到這個廟關心香客,下次還會再來。這一來就銷掉100多把。
第四個營銷員回來了,說他銷掉好幾千把,而且還有訂貨。他說,我到廟里跟老和尚說,廟里經常接受人家的捐贈,得有回報給人家,買梳子送給他們是最便宜的禮品。您在梳子上寫上廟的名字,再寫上“積善梳”三個字,說可以保佑對方,這樣就可以作為禮品儲備在那里,誰來了就送,保證廟里香火更旺。這一下就銷掉好幾千把。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能過上更精彩、更富有的生活,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如愿。能夠實現愿望的人不一定比你付出更多的汗水,但一定比你付出了更多的思考,他們有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好的經驗,才有好的結果。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好的思路,能讓我們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脫出來,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更快更輕松的學習。
只知道梳子可以用來梳頭,總想著“和尚要什么梳子呀”,工作就沒法做了。思路比刻苦更重要;思路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