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
2.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3.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圓圓滿滿,心里干干凈凈,叫放下。
4.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5.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門;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6.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你沒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種自在快樂?
7.看破、放下、布施這六個字,是學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8.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
9.“與人無爭,于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0.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于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11.對于世間事得過且過,不要認真,心地就清涼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2.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3.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后放下根本無明。
14.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根本無明是妄想。
15.沒有放下分別是苦,沒有放下執著是難;放下就覺悟、放下就證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7.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為什么?事實真相他徹底明了了,決定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妄想,換句話說,他還是沒看破。
18.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現前;放下一切,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19.把世緣、世法、佛法統統放下,才是真信。
20.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佛法講“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1.放下慳貪是布施。放下惡業是持戒。放下懈怠是精進。放下嗔恚是忍辱。放下散亂是禪定。
22.放下愚癡是般若。放下虛偽是真誠。放下污染是清凈。放下傲慢是平等。放下愚癡是正覺。
24、 今生有你,所以我的愛才如此濃烈,其實,我早就讀懂了你離去時最后的回眸,那是塵世間最無奈的決絕,你的不舍是默默無言。
25、 人生就像白駒過隙,逡巡間便走完一遭。人生猶如在白紙上畫畫,我們可以失敗,但不能重復相同的失敗,沒有故事的人生是直線,故事少的就像素描,而精彩的,就像清明上河圖一般,沒有特別出色的畫技,貴在細節,貴在繁瑣。
26、 該放棄的時候放棄,是一個人精神內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種人生智慧,面對紛繁復雜的人生,應做到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而棄之。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之中去,讓生命煥發多姿多彩的絢麗。
27、 目送你的離開,我選擇獨自承受千年的寂寥,千年入骨煎熬。只有這樣,方可留住腦海中你所有的美。我不屑于奈何橋下多少痛苦,為你,不過是十世守候。只是情愫萬傾,離殤千年,我又該如何承受這無盡的相思之苦?
28、 眼波如水,映出窗外繁星點點。迷離的星光,在淡淡的云煙中隱約閃現。空氣中到處彌漫著你的氣息。你,是我今生無法忘記的夢,無法詮釋的情緣。
29、 暮然回首間回頭望望自己走過的路,心酸痛楚幸福開心快樂,愛過,恨過,痛過,疼過,想過。如今所有的所有都成為了我生命中無法抹去的美好記憶,永遠的藏在我心的最底層。花開花謝已成空,潮起潮落人不同。走的路多了才發現,其實兩岸的風景一直都很美麗,只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沒有關注而已。
30、 夜深人靜,對影難眠,遠方的你,是否知道我在想你?窗外,明月如霜,灑滿西樓,淡淡思念淡淡愁。我不知道,我怎會如此的想你,怎會如此地在意你,明知道沒有結果,明知道是一種錯,卻還是放縱自己,一錯再錯。
32、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心思。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世界,在我的小世界里,裝的全都是你;而我知道在你的小世界里也裝有我,可是我真的感到你正在把我往外趕,想去裝下另一個人。
33.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34.放下不是不干,干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
35.名利害人,五欲六塵害人,必須要徹底放下。真正的快樂,是放下欲望;樣樣放得下,心開意解,就能消災免難。
36.事情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凈、絲毫不染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菩薩行。
37.凈宗古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修凈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38.這個世間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認真;“太認真”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
39.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棄;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給諸位說,放下是太容易了!
40.真正難是看破難,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實在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為看不破。能夠在一切法里頭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真法界就在現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馬上就成佛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