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苦難,戰勝了它們你才是勝者。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為您帶來的20xx高考寫作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xx高考寫作勵志故事(一)
藍的天,帶著泥土氣息的輕柔的風,周遭是一望無垠的田野,他就在這樣寧靜閑致的田間,戴著耳麥,閉上眼睛,和著那富有節奏的音樂聲,肆意扭動著自己的身體。偶爾有三兩個背著鋤頭去田間勞作的村里人從他身邊經過,他也毫無知覺,完全沉浸于自己的舞蹈世界里。
他叫卓君,是廣西南寧市一個偏遠小村子里的人。讀書、爭吵、家務、農活、奔跑、玩耍等,他的童年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在安靜的時光聲中,悄然退去。18歲那年,他瘋狂地迷上了邁克爾·杰克遜和韓國“舞王”南賢俊的炫美而又震撼人心的舞蹈,在面臨繁重功課與作業、考試等的壓力下,他將少得可憐的業余時間擠了又擠,每天仍堅持自己看舞蹈視頻和碟片,模仿著自學,在校園的榆蔭小道上,在教學樓頂,在自家屋子里,在田野間,反反復復,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舞蹈并潛心研究各種風格技巧。起初,很多人都認為他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說他是天生的舞蹈天才,也有人對他所跳的舞蹈不屑一顧,認為根本沒有什么欣賞性。處于這樣的輿論紛爭中,他并沒有過多地在意周圍人的看法,仍一如既往地瘋狂著,癡迷著,練習著,在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自學Breaking、Pop—ping、Locking等街舞舞種。后來,他終于在學校的文藝演出上以魅力四射的舞姿贏得全校師生的認可。此后,跳舞似乎成了他生命中任何東西都不可比擬的事情。
雖然癡迷舞蹈,但他從未放棄過學業,他知道,唯有學習才能成才,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命養料。20xx年,他以超出二本線的分數考上大學,進修動漫專業。當時,他是那個偏遠村上唯一一個大學生,是村里人的驕傲。進入大學,課余時間多了,他對舞蹈的鉆研和練習程度更加瘋狂了,有時候在吃飯或者躺在床上睡覺的瞬間,腦子里會突然冒出某一個特殊的舞蹈動作,他便會興奮不已,馬上將飯碗置放一邊或起床去舞蹈間對著鏡子自己反復琢磨。因為舞蹈需要音樂的伴奏,他就開始學著自己剪輯音樂,學著和聲,學著整理各類風格樂曲等,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熱忱的興趣動力,成了他步向成功的先決條件。
在中國達人秀第二季報名中,他將自己在學校的街舞演出視頻找出,參加了網上報名活動,可是,一段時間后,他沒有收到任何反饋消息。他不甘心,又報名參加達人秀廣西南寧站選秀活動,可取得的成績也并不理想,評委的兩個“yes”,一個“no”,讓他被列為待選范圍。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漫長煎熬等待后,卓君終于接到了欄目組的電話,讓他去上海參加中國達人秀的比賽。得知此消息,他和室友們興奮慶祝一番后,立即投入于音樂素材剪輯合成的工作當中。
之后的演出非常順利,三次表演,從機械舞蹈到“稻草人之戀”,再到氣球舞,每一次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風格體驗。在舞蹈中融入了情感、童話與動漫元素,獨具一格的舞姿,時尚溫馨的童真,憨厚可愛的表情配合再加上他那一顆質樸清純的心,卓君的表演深深地贏得了評委和觀眾們的喜歡。他一路闖關,終獲得“中國達人秀第二季冠軍”殊榮。
“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嗎?你對未來有什么設想?”面對記者諸如此類的問題的采訪,這個青澀秀氣的大男孩笑著回答:“我不是天才,我和大家都一樣,只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生命中,讀書、學習和舞蹈,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我不想進娛樂圈,我希望日子可以很簡單。”
一席話,再次讓他無數的粉絲動容。
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或許,我們都只是一株微弱的小草,可是,只要我們有枕著陽光的心,夢想的種子就會發芽,那么,小草就可以成為一種靈動而又完美的生命!
20xx高考寫作勵志故事(二)
想給夢想插上翅膀,就要歷經一番苦難。毛毛蟲先要忍得住待在繭子中的孤獨寂寞,才能變成美麗的蝴蝶。
我們在夏天的小樹林里漫步,看見一條樹枝的梢頭上有一只蟬蛻,便會莞爾一笑。因為雖然我們看不見它,但是很明了,那只蟬有了自己的翅膀。盡管這雙翅膀只能讓它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盡管它永遠也不會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翱翔于天際,但那也是一種勝利——起碼對于一只蟬本身來說是這樣的,因為它成功地從脫離蟬蛻的痛苦中堅持了過來。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想飛翔,就要經歷苦痛,想要追求夢想,就要讓自己擁有一對羽翼豐滿的翅膀。
西班牙的《世界報》報道,意大利公共職能部部長雷納托·布魯內塔于20xx年1月24日提出自己的建議:為未滿18周歲就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青年,提供每月500歐元的補助。而在此前,他曾提出另一個相反但也是有關青年的建議:對18歲以上的青年“啃老”的行為進行處罰。
關于500歐元補助的這條建議一經提出,在意大利立即引發爭議,因為這樣一來,政府就不得不削減55歲以下退休人員的補助金。反對黨和意大利工會的領導人對此表示強烈的反感。當然,我們不考慮政府內部以及各黨派關于這條建議的意見是從哪個角度出發的,我們只是就事論事,不管這條建議最后能不能在意大利施行,我們都能夠從中看出它的一部分含義:鼓勵未成年人自立。因為,夢想既然需要豐滿的翅膀去背負,那么首先就要在長翅膀的時候,想辦法獲得更多的養料和更多的羽毛,方法就是:早一些學會自立。
這讓人想起流傳在美國中學生中的一句口號:想花錢自己掙!比如孩子到了12歲,中國的父母會說:“他才12歲,能做什么?”而美國父母則會說:“他都12歲了,還有什么干不了?起碼料理自己的生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在美國,孩子12歲之后,都會靠做一些事情來賺錢。這和家庭收入的多少沒有關系,即使是再有錢的家庭,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也要找事兒賺錢,而且男孩和女孩做的事情還有些區別。譬如男孩送報紙,給自己家里或者鄰居的草坪剪草等等。女孩則做小保姆,到餐館打小工等等。這些事情其實并不難,也不是很累,重點在于,做了就有錢賺。美國孩子很早就明白這一點:例如想買什么玩具了,就先琢磨靠干什么工作來掙到買玩具的錢。哪怕通過幫父母刷盤子洗碗來獲得“工錢”。不光如此,在很多美國父母眼里,12歲再學獨立已經非常晚了,許多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生意人”,靠出售自己的“商品”掙零用錢,靠干簡單的家務活來獲得“工資”。美國人的這種觀念,使得孩子們年紀還比較小的時候,就充滿了自力更生的意識,從而讓孩子學會自立。他們讓孩子們明白,自己想要擁有什么,都要靠自己的雙手而不是靠父母來得到。
難道這樣做,是家長們對孩子不好嗎?自然不是。有人說過:“美國是孩子的天堂。”因為在這個國家,任何事情甚至包括立法都會圍繞著孩子來做。在這樣一個對孩子保護到極點的國家里,卻出現上述的情況,其實并不矛盾,事實上,這還是為孩子們著想。一個人遲早要在社會上自立,早一點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益處良多。早吃點苦,為的是以后少吃苦;早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以后就更容易在社會上立足,也更有可能做大事。
約翰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干農活。他的家教非常嚴,想要得到零花錢,必須通過勞動來獲得,否則一分錢都沒有。
他的錢基本上就是給父親的農場“打工”掙來的。一般情況下,他的“工錢”以每小時37美分來計算。所以,小約翰很早就擁有一個自己的賬本來記錄自己工作的時間,并定時跟父親辦理“工資結算業務”。他經常做的工作就是按照父親的“指示”在田里做一些相應的農活,有時候也幫母親擠牛奶。
可能在某些人的觀念中,約翰的童年算是很苦的。其實他家并不缺錢,雇傭幫工的資金還是有的。父母讓他做這些事情,也不是為了讓自己手中的零花錢給出去的時候更有價值,更不是故意苛責孩子。他當時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很清楚這一點,因為在美國,這種社會觀念是非常平常的,平常到七八歲的孩子就很清楚的程度。而且,他為自己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取零用錢而感到自豪,他常常在工作中感覺到非常濃厚的趣味性,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神圣的。
因為從小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這個叫做約翰的孩子成人后,就顯示出了超強的自立性。他擁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做事能力,就像一只小鳥,擁有了羽毛豐滿的翅膀。結果是,他真的一飛沖天!他就是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后來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在還是“小約翰”的時候就不斷地通過吃苦來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雙手來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他最后的成功不能說跟之前的經歷一點關系都沒有。相反,可能正因為小時候的“打工生涯”,讓他在進入社會之后,立即像一只擁有豐滿翅膀的鳥兒來到了蔚藍而廣闊的天空。他恣意地飛翔,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功。
就是在洛克菲勒之后,他們家族依舊按照父輩的方法行事,想要得到零花錢就必須通過勞動來獲得,而且定期進行嚴格的“量化考評”,不合格的休想得到一分錢。
無獨有偶,在日本,有句話流傳得非常廣:“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就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句話被普遍用來教育孩子,許多學生只要一有課余時間,就會通過去做一些臨時工來賺錢。日本人經常一家人出去旅行或者郊游,這時候,只要孩子學會了走路,父母都會讓他們自己背一個小包,里面裝著一些他們用的東西。父母對此覺得習以為常:“那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當然要靠自己來背了。”
是的,夢想需要豐滿的翅膀背負。那翅膀從何而來?就算有了翅膀,如何就能夠豐滿?自然是讓孩子越早學會獨立越好。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自己想得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去爭取;無論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像童話般想當然就能夠做成;無論什么結果,都要學會去正視、去承受;無論什么苦難,戰勝了它們你才是勝者。
20xx高考寫作勵志故事(三)
城市的一條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會出現一位耄耋老人,戴著老花鏡坐在自家門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轉動的臺架,兩手靈巧地運動,就像摟著一個嬌柔的嬰孩。再細看的話,你會發現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識字,但他是本市惟一的制陶藝人,名聲遠播,每年都有外國人慕名前來購買他的陶器作品。畫報,互聯網上,也不乏對他的介紹。
兒童時代,老人家貧,父母無力供他讀書,他只能每天在田間干雜活。那里的鄉野有好土,非常適合制陶器,這樣的手工場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對陶器產生了興趣。可惜,手工場生產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價而粗糙,匠人們也沒有出色的。他跟著照葫蘆畫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時代,他覺得自己無法割舍對陶器的熱愛,總想著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這時的父母開始干涉他,認為這種雕蟲小技不足以謀生。他不聽話,屢屢遭到父親的打罵。一次,父親盛怒之下,揮鐵鍬砸他制陶的臺架,他下意識地伸手去擋,結果左手斷了根小拇指。
父親過世后,他沒有了管束,與母親相依為命,日日除了在田間操勞,便是坐在家門口制陶。20多歲了,還沒娶上媳婦。母親著急,托人說合,但兒子不務正業的“陶癡”名聲已經在外,沒有誰家愿意把女兒許配給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文革”期間,一次市革委會搞農民藝術展覽,選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還上了報紙,這件事居然解決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隊的城里姑娘傾心于他的藝術,嫁給了他。那時,他已經43歲了。
上世紀80年代初,他隨太太進城,每天還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場意識”,陶器都是用來換錢的,因為太太一個人在工廠上班,難以養活全家。
又過去十多年,他的周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他認為自己只是個制陶的工匠,別人卻說他是“老藝人”。他的作品越來越走俏,被作為藝術品陳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覺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錢,但市場卻把他的作品的價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時間,他甚至為此惶恐:怎么,一個陶制的仙女能賣上1200塊?
他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巨大的成功。因為他那些質樸、生動、精巧的作品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任何人無法復制、模仿的。他的名字開始進入報紙、電視,他本人也不時被邀請參加這個會議、那個活動……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經驗,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釋,只是說:哎呀,我這輩子呀,也就是圍著這個機器轉呀轉的……
是的,你圍著一件事轉,轉呀轉,轉到黑發變成白發,轉到地老天荒,最終,你就會轉成一個圓心,世界也要圍繞著你轉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