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很殘酷,未來更艱難。
高考的殘酷性咱懂,三年模擬,五年高考,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可未來的人生,咋個就艱難了涅?
許多人都這么說,總該有點原因吧?
是什么原因呢?
(02)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再加上高中三年。
整整十二年。
為什么非要這么劃分?目的是什么?依據又是什么?
——小學的教育,是啟蒙。
目的是讓孩子了解天地世界,社會人生,再加上點樂趣什么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你的世界非止和隔壁小朋友爭搶玩具,還有遠處的蚊子,和美麗的妹子……不不不,是遠處的風景,美麗空靈的詩,就是給孩子一個立志籌備期。
有些聰明的孩子或家長,準確的抓住這個階段的工作要點——就是個死記硬背嗎!
狗屁立志,狗屁啟蒙,甭管老師瞎咧咧個啥,反正我背下來了,寫下來了,你就得給我滿分,不給我就打屎你!
這些死記硬背型的孩紙,等上了初中,就懵圈了。
(03)
初中是個轉換器。
有些小學時期灰常優秀的孩紙,突然間不適應了。
有些小學的學渣,卻華麗變身,成為學霸。
——初中的教育,是體系階段。
與小學時零散的知識點不一樣,從初中開始,知識開始呈現一個面,甚至一個立方體——就是讓你認知知識體系。
體系這東西,看似簡單,但拎起來卻是納須彌于芥子。簡單的原理或模型之下,隱藏著極深的邏輯鏈。所以經常會有老師說:要加深理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滴。
之所以死記硬背不靈光了,那是因為你的任務復雜化了。
(04)
高中其實是個職業期,所思,從思想轉向技術。所學,從原理轉向應用——要親命的是,恰恰是那些進入職高的孩子,才會完整的完成這個階段。
但,縱然是再沒腦子的家長,也知道小小的職高,承載不了孩子此生的責任——可這是為什么?
就因為——從小學到高中,受到的是確定性教育!
——而現實,卻是不確定性的。
什么叫確定性教育?
(05)
今年語文高考后,朋友圈里吐槽風起——十年轉錦鯉,敗給一草魚!
這個梗,是說今年的浙江的語文卷,閱讀理解題選用了鞏高峰先生的一篇文章,寫全家人吃草魚。試題最后要求:文章結尾賞析。
有些孩子,頓時就崩潰了。
——我不賞析你的結尾,就賞析你的開頭行不?
不行!
你在這個考場里,面對這張試卷,就必須賞析這個結尾。不僅要賞析,還得賞出風格,析出水平,賞析出讓判卷老師一輩子都沒想過的門道來。
你必須賞析,不賞析就死定了——這就是確定性的思維!
打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科都有個標準的路數,標準的答案。只有錯上一點點,老師就會快樂的打個大叉。
再精怪的人,經過12年的潛移默化,都會接受心理暗示,形成確定式的思維。
——假如一個人,高中畢業后不再學習,不再讀書。那么這個人的思維,就會停留在固化模式里。
但現實,哪有什么確定性可言?
(06)
中學教育,無足以應對人生挑戰,還必須再努努力,加加油。
必須再去大學,學習更優質、更適應變化的思維。
——開放式思維!
啥子又叫開放式思維涅?
——中學教育,是鐘表式的,封閉式的。特點是從無限可能出發,最后凝縮為一個點。凝縮為一個標準答案。
——大學時代的開放式教育,是從一個點出來,向無限可能的方向拓展。任何專業都有無窮的妙用,你的人生也有無限可能。
二者完全相反!
(07)
思維固化的孩子,進入大學,感覺極不適應。
仿佛進入一個瘋人院,撒歡的有,狂奔的有,上課不上課都沒人管。孩子因此困惑莫名,大學這么個搞法,是不是有點太坑爹?
坑爹就對了——高考是扇門,全憑腳打人。從進入大學那天起,你必須打開自己,完成思維蛻變。而大學正是以這種坑爹方式,引導你建立起開放式思維。
然鵝,開放式思維到底是怎么回事?
(08)
舉個例子,就是昨天,在某地一條路上,一個女孩過馬路時,在斑馬線上被機動車撞倒。肇事車輛當場逃逸。現場來來的行人,無動于衷走過,無一人上前救助,結果倒地的女孩,又遭后續的機動車輾壓,殞命身亡。對此不幸事件,你如何評價?
如果你,看了新聞就跺腳大罵,這個民族太冷血,難怪歷史上他們多災多難,面對一條生命袖手旁觀,還有人性嗎——你的憤怒可以理解,但這只是情緒渲泄,縱然一個字不識的文盲,也會說出這番話。你好歹也是讀書人,認知斷不可停留于此。
如果你,看了消息痛心疾首,為一條生命的逝去而悲傷,痛責人心寒漠,呼吁立法懲治那些見死不救者——這是封閉式思維,你的提案看似解決問題,實則不過是把每個人禁錮起來,讓整個社會喪失活力。
如果你,看了消息在痛心之余,立即聯想海內外同類事件,就會發現。此類事件,不唯是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許多不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早期,也曾面臨著這樣的寒漠人心——但為什么,發達國家這類事越來越少了呢?
然后你發現,發達國家此類事件減少,第一是財富的盈余,讓人心安定,倉稟足而知禮節,肚皮飽而愛鄉鄰。只有自我生存問題解決,人們才會關愛周邊。第二,你發現社會事件中,在場的人其實都存有出手相助的善心——只是社會角色的位置,讓他們淪為無名路人,淡化了內心的社會責任感。
于是你馬上就明白了,等你遇到此類事件時,應當立即站出來,并以身份角色招呼路人,諸如:那位肥肚腩大叔,請你過來幫我扶起她。那邊的偷拍帥哥的美女姐姐,請幫忙打電話報警,報完警再偷拍不遲……當你把稱呼落實到每個人,就會第一時間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喚醒路人內心的責任。所有人都會行動起來,就會群策群力,守望相助,避免災難事件。
從一起悲劇出發,你分析了人性,研究了策略,提升了認知,獲得了處理非常事件的能力——這就是開放式思維!
(09)
思維封閉的孩子,陰差陽錯的進入了開放式大學,就會選擇與自己智力相應的事件來做——諸如沒日沒夜打游戲,再復雜的游戲也是人為設定的,是確定式的。確定模式讓孩子心安,大腦處于安逸狀態。
思維更開放的孩子,對現實始終抱有無限的期許,他們會參加各類社團,參加各類講座或是社會活動,主動找機會實習。
從此看問題更全面,更具批判性。
但這仍然不夠用——說過了,社會很單純,復雜的是人。哪怕再微小的事業,也是逆人心人性而行,勢必遭受到巨大的阻擊。這時候我們需要升級開放式思維——使命思維!
相比于開放式思維,具使命思維的人,更少條條框框,更加野心勃勃,更愿意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成為一個行動者。他們駕信每個人生來都具非凡的價值與意義,并愿意付諸努力,把這種價值實現。
具使命感的人,膽大,心細,意志果決。他們信奉三條行事法則:第一是堅持,第二是不要臉,第三是堅持不要臉——他們抗壓能力更強,抗打擊能力高到驚人,等閑流言蜚語,對他們絲毫無損。哪怕你當面抽他一個耳光,讓他撒泡尿瞧清楚自己的德性——他們也仍是無動于衷,義無反顧的向著人生目標行進。
他們終究是成事者。
失敗幾率,低于這世上任何一個人。
(10)
人生教育,是否定之否定,是條螺旋上升之道。
幼稚園時,我們的思維是發散的,滿天星光式的,莫知所衷。
開始讀書,師長強迫我們坐下來,進行確定性教育,把我們漫無際涯發散的思維,凝縮成目標點式。這個過程好比是拳師,教導我們出擊時要緊握拳,打擊力度集中一點。
學會握拳,接下來是尋找目標。目標是你自己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大學的使命,呈完美的開放態勢,寄望于尋找到自己的無限出擊可能。
當進入社會,你開始行動,開始出擊。開始成為一個行動者。
——最終的目標,是奔行至智慧思維,于此居高臨下,俯瞰人性蒼茫,獲得永恒的心靈愉悅與幸福。
高考之前,你是全社會呵護的小寶寶。
高考之后,整個世界就象是條瘸腿的狗子,等待著你來照料。
不過一夜之間,你就是個大人了。不要再發脾氣,不要再鬧情緒,不要總是緬懷過去,不要老是一肚皮委屈。
從此面對人生的無限可能。學習,學習,一生的學習,學會調動你生命資源的所有,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保護者。
這過程的思維,從發散,到凝縮,再到開放式發散,及至行動。由收而放,最終調整的,是我們世界觀與人生觀,改善的是我們生命質量。臂如幽潭碧草,不失靜謐之美,終是死水一泓。非唯讓我們的思維流淌起來,潭流成溪,溪匯成河,河聚成江,江涌萬里,奔向智慧的海洋。一切不過是偉大的生命實踐,懷一腔熱血,成非凡事業。終有一天,我們登臨智慧巔峰,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此時的思維,圓潤包容,通達人性,透徹規律,漸生出慈悲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以情歡,不以離苦。值此人生之境,無為而無不為,無思而無不思,無欲而無不欲,無求而無不求。這時候的我們,才會時刻感受到幸福的愉悅,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激情。才能微笑著面對世界,解答出所有曾經困擾我們的問題。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