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自知,既然沒種去死,那就找點樂子活下去,像這樣能夠勵志大學生的大學生勵志文章文字都有哪些呢,趕緊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為您整理的大學生勵志文章文字吧。
大學生勵志文章文字:“成功”不應由生活來買單
這兒有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需要你反問自己:這個目標讓你的人生“成功”了嗎?或者說,“這個目標讓你的生活更好了嗎?”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
將“成功”設為目標現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參照。它是首先被設定的,所以你一旦達到目標你就知道了。難道成功意味著:
在工作場所升到決策者的位置?如果你升到了高層,比如:CEO,你會認為自己成功了嗎?
加上工薪補貼工資已經到了某一納稅等級程度?如果你的名字登上了“全國前一百名百萬富翁”榜,你會認為自己成功了嗎?
獲得了不少數目的敬佩者?如果你,比如:你的推特粉絲超過了10萬,你會認為自己成功了嗎?
將成功作為人生的目標這意味著你每天的生活質量如何將不再是重點,意味著生活的重心將是你每天又為實現成功做出了哪些努力。
另一方面,即使你的目標是“將生活過得更好”那又怎么樣呢?那又對你意味著什么?難道意味著:
你喜歡你正在干的工作?多數人工作不是因為這份工作可以給他們帶來金錢或地位,而是因為它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你工作是由激情所導還是按規劃所行?
將時間花在家里是一種快樂?在你生活中是否家的吸引力比工作更大?
你的副業是否和你的職業一樣有意義?我曾經對我的孩子說,你的生活不需要讓僅僅“一件事”來主導。做一份工作或職業可以養活自己,支付日常支出。但是如果你也對其他的事情有興趣,就作為副業做,以志愿的形式。當一名律師?非常棒。但同時也喜歡鋼琴?那就志愿去男孩&女孩俱樂部教鋼琴;或者志愿去教堂做名鋼琴演奏者;再或者在當地一個僅為玩樂的樂隊充當鍵盤手。職業和副業都能豐富你的生活。
你是如何定義“生活的很好”的?通常它與物質無關而是和人際關系與關。如:情感,感覺。
·多花些時間與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比花額外時間在工作上重要得多。
·多和你的孩子制造些回憶比競爭著升職重要得多。
·在后院看本好書比周六工作重要得多。
·身體對你的重要性比財富重要得多。
或許,僅僅是或許,成功定義的改變意味著在周末發現自己已筋疲力盡這件事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也許意味著承認他人的需求比將我們自己的需求推至前列重要得多。借用電影《星際迷航》中的一句話:或許集體的需求真的比個人需求重要得多。
有些特點或品質在你努力先放上爬,實現所認為的成功過程中成為必備的技能。他們是:
因財富犧牲健康。現大眾公認要想成功你每天要工作八個小時以上;并認真思量過,預計你要工作至筋疲力盡為止。
貪婪取代合作與公平競爭?,F大眾公認欽佩那些在分發集體福利之前就獲得成功的人;在一個團體的情況下,最高領導看著誰提升:是那些懂得分享以及創造機會的人?還是那些奮力拼進、開路前行,而其他同事卻在說說笑笑的人?
將權力作為目標,然而,問一問:控制什么?用權力做什么?權力如何定義?獲得權力的代價是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你現在80歲了,回頭看看你的過去60年。或許你有4或5年是在念大學或接受其他什么培訓。那么這就意味著你在一個職位或工作上呆了55年。你工作為了維持你基本的生活需要,如:食物以及住所;你工作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了一些“額外”像度假以及某些物質產品;你工作為預留“儲備金”以滿足你養老的需要。
回頭看看這些年,你希望:
·有愛你的家人和朋友陪伴?
·仍然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對你在過去的人生中和他人共度、共享而滿意?
或者,你在努力爭取“成功”時,你發現自己:
·變孤獨了。在你努力往上爬時與家人、朋友疏遠了;
·生病了。因為你忘記了休息、放松,忽視了健康飲食、適度運動以及陪伴愛人;
·失意了。因為“成功”仍在和你捉迷藏;
·空虛了。因為“成功”除了成功,就什么都不是了。它僅僅是一個詞。
或許,僅僅或許,成功定義的改變意味著,生活得很好。
大學生勵志文章文字:生命從來未曾看輕任何人
在今天的社會上,有不少年輕人因為種種原因陷入頹廢的境地,他們常對別人說:“過一天是一天了”,“能混口飯吃就不錯了”,“怎么做都不至于丟掉飯碗吧”!
他們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人生的失敗,根本就談不上什么“進步”與“成功”。
世界上沒有一件偉大事業是只想“填飽肚子”的人或者“得過且過”的人干成的。做成這些大事業的,都是那些意志堅定、心懷抱負、不畏艱苦、積極主動的人。
試問,一個想創作傳世名作的畫家,如果拿筆的時候心不在焉,畫畫時也有氣無力,只是東涂西抹,那么他能畫成一幅傳世名作嗎?
對一位想寫出名垂千古的好詩的大詩人來說,對一個想寫出一部為人傳誦的名著的作家來說,對一個想在一門有利人類的高深學問上有所成就的科學家來說,如果他們工作時也無精打采、草草了事,那么他們能有成功的那天嗎?
年輕人,快提起精神,積極行動起來吧!振作精神能夠使你的生活變得充實起來,并使你重新獲得無窮的樂趣。如果終日萎靡,做什么都不會有進步。你必須以你的全部精力與體力去完成工作,每天都要使自己的能力有明顯的進步,經驗有相當的積累。因為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增加我們的才能,豐富我們的經驗。如果一個人能振作起來,并且持之以恒,那么他的收入不久將會有質的飛躍。
豪勒斯·格里利先生說,如果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非得有深邃的目光和十分的熱忱不可。一個生氣勃勃、目標明確、深謀遠慮的人,一定會接受任何艱難困苦的挑戰,會集中精力向前邁進。他們從來不認為生活應該“得過且過”,所以,他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鮮的,他們每天都在按計劃進步,他們知道,一定得向前,不管是進了一尺還是一寸,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在積極進步。
大音樂家奧雷·布爾實在是最好典范。
這位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在舞臺上一拿起他的小提琴,聽眾們就會為之傾倒。奧雷·布爾的音樂就好像微風送來的陣陣花香,使人們忘掉了一切煩惱、辛勞。
那么,奧雷·布爾是如何獲得成功、成為一代音樂大師的呢?
在他小時候,父親就強烈地反對他學小提琴;與此同時,貧窮與疾病也總是與他如影隨形。但是,奧雷·布爾有充分的熱忱和專心致志的態度,這使他最終克服了一切障礙,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音樂家。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在糟蹋自己的潛能和才干,每當遇到必須由他們自己來負責的事情,他們總是習慣性地躲開,恨不得立即有人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保佑他們。
在這些得過且過、消極懈怠者的眼里,世界上一切好位置、一切有出息的事業都已人滿為患。的確,像這樣懶散成性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沒有人需要。各行各業需要的是那些肯負責任、肯努力奮斗、有主張有見地的人。
一個人唯有靠自己的奮斗,竭盡心智、克服重重艱辛謀到財富和成功,才算得上真正的光榮,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你現在的一切并非經自己的努力,而是通過其他方式謀到的,那么你做起事來感覺一定不會太好。
請牢記:如果財富與成功的獲取不是靠自己的埋頭苦干,不是基于自己過去的成績,那么即使獲得了,也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大學生勵志文章文字:享受人生不一定要躺在海灘上
文|吳淡如
忙碌的時代,有人開始主張慢活。
有時候叮囑自己“慢活”一點,生活中會多出不少情趣來。很多東西,確實是要慢慢品味的。
慢慢品一杯好茶,和將它在三秒鐘內咕嚕咕嚕喝下去的感覺,滋味必然大不相同。
不過,所謂的慢活,也未必能適合所有人、所有狀況。有些事不慢沒意思,有些事不快沒意思。比如,在如畫的鄉間小路上,你可以一邊慢慢散步,一邊欣賞風景;但若你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沒有人希望自己會在那兒慢慢地塞車,到不了目的吧。
慢活不能活得沒重點、沒原則,像只冬眠的爬蟲類?;畛梢惶端浪?,就是誤解了慢活的意義。
有些人只有在快節奏中,才能夠感覺到“生命在流動”的意義。雖然快,他們也活得很精細??欤淮聿患毿摹N宜吹降某晒θ宋铮J悄切┬袆雍苡行?,但任何纖細的變化都逃不過他法眼的人。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一定要用很快的步調生活,才會快活。
這種人應以國際刑事鑒定專家李昌鈺為代表。他常在演講上勉勵大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每個人都一樣,成功的關鍵,就看你怎么運用這二十四個小時。
他在大陸時曾經接受記者專訪,很精確地計算出,一個人一年,大約只有八千七百三十個小時,每人平均一年睡掉三千二百個小時(愛睡覺的人絕對不止),吃飯吃掉一千二百個小時(愛應酬的人更不止于此)。
而一般人每天工作平均只有八個小時——差不多等于睡覺的時間。
他的時間管理,著重于分配:“四分之一的時間教書,四分之一的時間處理他職務上分內的鑒識案件,四分之一的時間做研究,四分之一的時間接受其他委托辦案,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地講學,四分之一寫文章和寫書……”
他講了六個“四分之一”后,數學還不錯的記者起了疑心:“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四分之一’呢?”
李昌鈺笑說:“別人只工作八個小時,所以他們只有四個四分之一,我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所以有八個四分之一。有人認為我不會享受人生,可是我覺得,寫書的過程中我也在享受人生,破案的過程中,顯微鏡底下可以看到許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我也在享受人生哪,享受人生不一定是要躺在海灘上曬太陽,曬太陽曬太久搞不好會得癌癥。”
不久前,臺灣導演陳蘊馥為李昌鈺拍紀錄片,跟著李昌鈺做貼身采訪。據說,有一天李博士跟他約好早上八點三十分采訪,這么早,制作單位還以為自己是當天第一批訪客呢,后來才發現,他已經是當天第三批訪客了。導演形容,李博士永遠在走路空當時才有空講話,不管是搭車還是搭機,他總在不停地閱讀文件,到了目的地,又有人遞上最新的檔案。
他從不覺得累。因為他喜歡用這種速度過生活。他選擇他喜歡的工作,就是喜歡用工作享受人生。每個人的成功,都有除了天賦異稟之外的原因。李博士一個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一年就抵別人三年。
看到這樣的時間管理方法,我想,每個人都有“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感覺。
雖然我也有一點“過動兒”性格,常在一天馬不停蹄地做好幾件事情,但若要我像李博士這樣快節奏地活著,恐怕我應該撐不了一個半月,就會因為“過了極限點”而崩潰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每一種曲目有它節拍的極限點,可以加速,可以變慢,但都不能夠過度。
像李昌鈺這種“時間管理”的方式,屬于超級快板。就算他已屆退休之齡,他仍維持著一樣的生活模式與速度。他個人能力很強,身體也很健康,意志更是堅強。
現代人時間管理的問題,恐怕在于“自己也不認同自己的速度”,不喜歡自己的節奏?;畹霉澴嗖粚?,則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沒有分出工作的輕重緩急:“該快時不快,該慢時不慢”。
該快時不經心,該慢時又太粗心。把不重要的小事情看成燃眉之急,大事情又總是溫溫吞吞地擱著。用吃飯來比喻,那就是:吃法國料理時囫圇吞棗,吃拉面時又慢吞吞吃到湯變涼。
我想一般人的節奏,頂多能夠維持在“如歌的行板”。當自己節奏過快時,會失去從容的態度;太慢了,又常會感覺無聊與煩悶。
那么,有時就逼自己一點,有時便放自己一馬,有寬有緊,有快有慢,樂曲才會好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