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是失敗投資”?
“省8萬學費+打工賺8萬=16萬=首付買房”賬本惹爭議
四川一名女生玲玲,雖然拿到了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她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愿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他認為,讀大學“肯定會是失敗的投資”。這一事件引起了網友熱議,有網友批評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更是教育的悲哀。
據《成都商報》
19歲的玲玲出生在四川北部的一個小村子。父母和所有的親戚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母都只讀完了小學,就開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覺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賺錢,父母帶著玲玲和弟弟舉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樹店路附近全款買了套房還買了個小鋪面,靠著這個鋪面做著小生意。“我們家經濟條件不錯,不缺上大學的錢。”玲玲說,父親反對主要是認為上大學沒什么用。
這位父親認為,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要8萬,如果高中一畢業就打工,四年至少賺8萬,一來一回就是16萬。這16萬可以首付買房子,或開店做生意都能賺錢。拿去讀大學,畢業后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個月兩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賺回這16萬。讀大學“肯定會是失敗的投資”。
他甚至說,撿垃圾都比讀書強,我們門口撿垃圾的每年都能賺兩三萬,很多大學生出來都賺不到。
“只有讀大學,才能讓自己更有修養、更有層次,大學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我不想成為只會做小生意的農村人,不想過父親那樣的生活,“思想封閉、眼界和層次低,沒有任何精神追求。”玲玲卻這樣認為。
觀點一:眼光還須放長遠
舍我其誰:也許剛改革開放的那段時間能出幾個賣咸魚的暴發戶,現在可能嗎?如果要想有大的發展,不僅要讀書,而且要讀好書才行。
Arthur_Fong:上大學跟賺多少錢沒關系,為什么這么浮躁要著急去賺錢?大學是一個能有時間自我學習、自我增值和增加修養的地方,充分利用好這四年,以后的回報絕對不只那16萬元。
彭嘉男:知識不是用金錢衡量的,它改變的不止是生活,還是人內心的世界。
Re遺跡:把學知識看作掙錢的工具,這也是中國式教育下許多人的想法,中國教育的問題也包括家長的觀念問題。
觀點二:與其瞎混不如做生意
專治各種不服:讀大學練就怎么談戀愛玩游戲!
波波手機:大實話,中國的大學生不是拼爹就是拼人脈!拼學歷?沒聽說啊!
119ddd:如果孩子沒有超強的克制力,讀大學就是去鬼混。與其拿著錢去鬼混,不如找個生意讓他去打理。
悲催de:我只想說,至今沒掙回讀書的所有花費,而老家初中都沒讀的表弟現在是工廠老板。
記憶1233: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里,上不上大學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歷程一段記憶,僅此而已!
木水目夕:如果真給16萬元,那就付首付買套房吧。
小編手記:
“讀書無用” 非書之罪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小編也常聽說這類奇事:開摩的的月入上萬,賣水果的買房買車,乃至乞討的都能在老家蓋起幾層小洋樓……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曾流傳過“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一說。
在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鐵律決定了讀書的未必比搬磚的能賺到更多錢。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藍領工人工資待遇高于白領的現象。本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本應該理性看待。但由于我們素來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讀書被賦予某種神圣的色彩。這樣一來,一旦讀書的收入過低,“讀書無用”引來的憤懣就更加強烈。
“書”以及它承載的知識,是工具而非目的,讀書能不能賺錢,要看你讀的是什么書,以及你是否真的讀進去了。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明白這個問題,大學四年忙著玩游戲,對書有著相當的仇恨,那么,當你畢業又失業時,想說“書誤我”,就要先想想你是否“真愛書”,可不要怪錯對象了。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