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個天麻太大了,可能有七八兩,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黔西縣中建鄉民主村杉壩組中建鄉貧困戶村民張世容拿著挖出的天麻對大家笑呵呵地說。在民主村沙壩組深山林地里堆放著群眾們剛刨出來的一堆堆烏色、紅色天麻,當地人稱之為“金天麻”。
種天麻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黔西縣實施“雁歸興”計劃,讓中建鄉政府采取動員鄉土能人返鄉創業的方式引進資金和技術。民主村支部書記陳光海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到本村三岔溝組吳永貴在貴陽當工地老板,賺了上百萬,陳光海立即和對方取得聯系,動員他回家鄉種植天麻,并承諾為其協調流轉荒山林地,硬化打通公路。
2014年,吳永貴回鄉創辦中建鄉民主村立石頭中藥材種植基地,并種植了500畝天麻。最初,吳永貴回鄉發展的決定遭到妻子和父親的反對,他們都擔心吳永貴會把辛苦攢下的錢虧空。在天麻沒有收成之前,老父親見著他就躲,怕吳永貴借錢,最終,吳永貴克服了各種困難,成功地種出了天麻。
“我們每天都有二十人在吳老板那里打工,男的一天100元,女工一天80元。干完活領工資后就可以回家照顧娃娃和老人,還可以喂豬喂牛。若是外出去打工就不能在家做這些事,村里有企業還是好,家門口就能賺錢。大家都感謝吳老板。”中建鄉民主村杉壩組貧困戶村民張世容感激地說。
吳老板一般用工只用本村人,一方面是為了回饋家鄉,另一方面就是要讓貧困戶享受到實惠,激發他們種天麻的興趣。“基地上平均每天支付的人工工資是1800元,一年下來要付18萬余元。”目前,吳永貴已投產天麻150畝,能收成6千余斤,除成本可獲利30余萬元。現在有十余家貧困戶跟著他一起種植。
“利用荒山林地種天麻好,不占用耕地。我家今年種了7畝,種下去了基本上都沒啥活干,還能像平時一樣種莊稼,投產后每年收入有7萬余元,加上在基地每月搞管理3600元的工資,一年有10萬余元的純收入,人均收入1.6萬余元,脫貧奔小康沒問題!”中建鄉民主村貧困戶村民、立石頭中藥材種植基地技術管理人員吳正前信心滿滿地說。
中建鄉黨委書記唐寶書告訴記者:“初種天麻時,因為很多人不相信,怕種失敗,我們只能‘以點帶面’搞試點,先讓一部分人種成功后,再示范帶動其他農戶種植,逐步實現全覆蓋。現在,吳永貴取得成功,一部分貧困戶群眾已開始得到實惠,可謂是在脫貧攻堅拔寨期間為群眾找到了林下種天麻這條‘生態、綠色’發展之路。為今后打好生態牌,發展綠色經濟開了一個好頭,相信荒山林地種天麻會帶動中建鄉更多貧困戶脫貧走向致富,2020年全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沒問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