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亚洲人jizz-亚洲人jizz日本人-亚洲人jizz日本人处-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不卡-日韩欧美在


當前位置: > 創業勵志 > 馬太效應是什么?


馬太效應是什么?

時間:2017-03-30 18:15:18   來源:文章閱讀網  作者:網絡整理  點擊數:156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馬太效應來源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圣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譯文):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干,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仆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馬太效應的現象

使用《圣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馀。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擴展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干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后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斗,而這種奮斗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于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于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   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落后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資源會廉價流向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制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于是循環往復,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

而社會貧富差距,也會產生“馬太效應”。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于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于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也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   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 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

教育中的馬太效果主要可從這么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現在,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盡管某些項目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系,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將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與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據說,某市級教育科研項目基本都是幾位知名評委瓜分。

其二,過度投資建設名校。眾所周知,國家對于教育的總投入是個定值,故對某些學校的投入過多必然造成對另外一些學校的投入不足。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軟件占絕對優勢的學校想不成為名校恐怕都很困難;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學校,則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陷入了發展的“瓶頸”。這種因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與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將不斷地被放大,形成所謂的“馬太效應”,即“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于是,資金、師資、生源嚴重地向名校傾斜,而薄弱校卻出現了人、財、物的全面危機。另一方面,就讀名校也成了一種身份符號,滿足了那些社會強勢群體對于社會分層,以確定自身的價值與優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與薄弱校的兩極分化。“馬太效應”的出現實質是社會強勢群體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平等的教育權的掠奪,必將加速社會財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最終會引起社會的振蕩;它造成了局部的繁榮,卻扼殺了作為整體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細胞的過度繁殖必將危及到作為整體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喪失卻又使癌細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最后也必與個體的生命一起消失,連局部的繁榮都將不可得。城市貴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國家教育經費就多,國家將有限的教育經費基本投資在城市里,高考得到特殊照顧的還是他們,相反,農村的孩子,尤其貧困地區的孩子,不僅在培養經費上嚴重受到歧視,在升學、就職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其三,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給予不平等的待遇。按照在教育工作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師生間的感情冷漠,甚至帶有某種敵意,學生間的關系也不和諧,越是老師喜歡的學生,同學就越不喜歡,在班里受到冷落。本來學生關系很好的學生,只因為老師表揚的多了,就使這些學生遭到同學的冷待。這與老師了解情況的片面和評價標準不正確有關。

反馬太效應的方法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的作用是消極的。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校領導稱贊他,班主任更是經常表揚,回到家中也倍受寵愛,如此優越的成長環境,帶給他的也不都是歡樂。學生們給他的是這樣的“優待”,風言風語聲聲:“老師就想著他一個,什么好處都是他的。”“老師就夸他能力強,經常出風頭,能力能不強嗎?他有缺點,但老師還要護著他。”“什么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師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等等。這類事情在學校并不鮮見,如果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形成少數和多數的隔膜、分化、對立。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這樣說:要偏愛差生,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馬太效應”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會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對立。對好學生過分偏愛的教師,其所帶的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一部分人自負自傲,孤芳自賞,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使得少數學生成為精神“貴族”,多數學生成了受冷落的“被棄者”,我們應該防止這一教育的負作用,用反“馬太效應”的方法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反“馬太效應”要求政府作為義務教育的責任者,承擔起在量和質兩方面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在基本實現“普九”之后,則應把重點放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質量相差不大的義務教育上。為此,就必須使義務教育的學校均衡發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為加大他們間的差距。

反“馬太效應”要求學校學生工作部門,應該從鼓勵所有受教育者,調動和促使所有學生不斷積極進取設立相應的獎項,如既要有優秀學生、優秀班干部等獎項,同時也應該設立年度進步獎等,為后進生并具有更廣闊躍進空間的學生創造條件,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來培養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學校的教育經費很大程度是按照學生人數平均分配的,為此經費的使用也應該面對全體學生。

反“馬太效應”要求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可對好的學生過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顧后進學生,給他們以幫助和溫暖。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積豐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懷,要知道,尖子學生的成長,是以學生的總體水平為基礎的。

如果我們透過表層進而研究內在的東西,請試想這個問題:為什么老師喜歡一個學生(特別是班主任),他就會得到很多的好處?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老師有權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獨占),是支配者,學生沒有權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評價的標準單一,老師(甚至只是某一個老師)的意見就是標準。但是要知道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如果只是按照一個標準來判斷,難免不全面、不準確、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偏好,這樣的話難免造成偏愛了。三是老師能力不足,功利心強,試想一下,老師為什么總是偏愛少數幾個學生,這不能不說是刻意而為,這是因為功利心,進而反應出來的問題是能力不足,因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學生或者一部分學生都變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愛的學生。

解決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種評價機制,不搞單一標準。二是民主互動評價,不光老師有權,學生也要有權評價同學和老師。“三是安排輔導員專門負責學生的心理問題,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一項很有專業性的工作,不是誰都能干好的。”

總之,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照顧每個學生在不同情況下的自尊心,給每個學生以師愛,要樹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觀念,擺脫“馬太效應”的誤區,以反“馬太效應”的正確教育觀,解決學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股市馬太效應

股票價格水平的升降與股市的增量資金數額(新入市或出市資金)和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成正相關關系,與股市的增量股票數額(新上市或離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轉速度成負相關關系。市場資金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需求的擴張,市場股票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供給的擴張。

同普通商品市場一樣,在同一價格變動的調節下,股票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呈逆向或不對稱性變動。同普通商品市場相反,股票市場的價格機制對需求和供給都具有一種正反饋性的激勵功能。這種價格正反饋機制總是強化著供給與需求的逆向變動趨勢,從而拉大或維持著供求不平衡關系。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價格的上升會推動價格的上升;相反,價格的下跌則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換言之,股票市場的內在機制以一種特殊的馬太效應方式表現出來,它直接導致了股票價格背離基本價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于馬太效應及股價的超常漲跌是股票市場內在運作規則的結果,因而它也就成為股票市場的必然的、常規性的運作形式。股票市場必然有投機、必然超常動蕩,因而股票市場永遠是一個可以博取差價的場所。

股市在經歷了一輪或強或弱的馬太式不平衡循環后,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反向馬太循環過程,也可能進入暫時平衡狀態。使一輪馬太循環中止的原因,如果是價格升漲的中止,通常是因為后續資金量枯竭、高價位所形成的高市場風險、突發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積獲利籌碼過多等等;如果是價格下跌的中止,則多是因為價位進入投資價值區域、突發利多消息刺激、累積套牢籌碼過多過深等等。

科學領域的馬太效應

“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①把過去的成績累計起來,形成一種優勢,并影響以后的評價。

②人們傾向于引證那些對所研究的問題或領域具有影響的工作,但同時也傾向于引證那些經常可見的科學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證的人被更多人引證,不容易引證得更不容易引證。

③當一個人的杰出成績得到承認后,人們可能會追溯并重新評價其早期工作。

④承認和獎勵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機構的科學家,而那些在聲望較低、處于邊緣地區的機構里的科學家則很難得到適當的承認。

⑤新的科學家需要逐步進入權威和名流集團之中,然后被承認。

⑥科學界分層結構中流動是單向的,科學家只有升遷不可降格。

馬太效應在很多情況下對科學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使得很多具有才華的科學家被壓制、埋沒。當科學家體會到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壓抑,他們或者忍受痛苦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這種行為為社會所鼓勵和贊揚;或者會失去對這些目標的興趣,不再從事科學事業;或者失去通過合法途徑達到成功目標的興趣,轉而產生用越軌的方法去獲取成功的動機。如果科學組織對科學家的越軌沖動和誘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內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軌行為就會產生。

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

近來,人們將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對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關注似有盲點。其實,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大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揚。

數據顯示,近幾年在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產生一定影響。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擴大到4941元,全國城鎮國有經濟單位與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擴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經濟類型單位與集體經濟單位平均工資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擴大到今年的4028元。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基尼系數在0.2-0.3之間屬于比較平均,0.3-0.4之間為差距合理,0.4-0.5之間為差距過大,0.5以上為差距懸殊。自2000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連續幾年上升,已在0.4的國際警戒線徘徊。2005年,10%的城鎮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773元,比上年增長13.4%,是全國平均收入的2.7倍。10%的最低收入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35元,比上年增長9.5%,僅為全國平均收入的29.9%。最高10%與最低10%收入戶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擴大到9.2倍,差距呈擴大態勢。

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同時,不同收入等級人群之間的流動性在下降。低收入人群進入高收入組、高收入人群淪為低收入組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來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更為困難。2000年-2005年,城鎮收入水平最低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長率為5%;而收入水平最高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長率為15%。收入差距的動態演化格局不利于低收入者。

當前,壟斷行業工資收入水平過高問題依然存在,與其他行業職工工資收入差距仍有擴大趨勢。2000年最高行業人均工資水平是最低行業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擴大到4.88倍,而且絕對差距也從8436元擴大到32249元。

必須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還呈逐漸拉大的趨勢,我們有必要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保持警惕。

消費差距的擴大既有歷史發展和資源制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經濟增長快慢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縮小消費差距的任務仍十分艱巨,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此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會帶來不少負效應。尤其是作為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的過度拉大,會降低居民的消費傾向。近年來,居民消費傾向呈下降趨勢,如2006年城鎮居民10%最高收入戶平均消費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別低于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個百分點。

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會不公問題是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馬太效應”,這與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不相容的。收入的過分懸殊,會對社會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帶來一定影響。對于收入分配失衡問題,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將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不利影響,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調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較為合理的范圍。

目前,一部分壟斷行業工資水平過高、工資增長過快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壟斷行業收入差距問題,一方面要通過采取措施促進非壟斷行業的企業職工工資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對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調控。要調整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建立和完善對壟斷企業的特別收益金制度和上繳利潤制度。

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優先、注重公平,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十一五”期間,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提高政府為民服務意識,發揮稅收和轉移支付兩種手段的作用,稅收的主要對象是高收入群體,轉移支付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群體。政府通過這兩個手段進行收入再分配,發揮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起到“抽肥補瘦”的作用。二是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促進收入分配公正。三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低收入群體的合法權益。四是積極推進調節收入的社會第三次分配,進一步動用社會力量促進社會和諧高效發展。

改變收入分配的結構是一個比較漫長和長期的過程。因為收入分配的改革是一個利益的調整,可能會觸痛很多人既有的利益,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還有很多新的矛盾和利益分析的協商、對話和最后的妥協,這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說不可能是一個很快的過程。從長期看,居民收入差距將是一個逐漸縮小的過程。

目前,尤其要密切關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和社會轉型時期,居民的社會心態的變化。近年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居民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直接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和信心。在快速變化和轉型時期,要特別注意對民眾滿意度、信心指數、價值觀變化、行為取向的監測和研究,并做好相應的工作。

熱門專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特黄特色aa毛片 |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 久久亚洲精品玖玖玖玖 | 国产日韩线路一线路二 |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 高清精品 | 国产成人91精品 |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站 | 欧美a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91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 毛片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第3页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a区 | 久久精品视频91 | 国产主播99 | 九九九九九热 |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大片视频免费观看 | 狠狠干天天干 | 狠狠色成人综合网图片区 |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九九热在线视频 | 国产1区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1 | 黄在线观看网站 |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免费观看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免费看操 |